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大兴安岭地区鄂温克族生活和经历的小说。这本小说的创作来缘于迟老师一位叫艾真的朋友,寄了一份报纸给她,迟老师被报纸上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故事吸引,进而有机会采访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部族首领夫人,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这篇小说。
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老师诚挚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看了这本书之后,心里燃起了对一种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人们,对他们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期待。忽然就想要有一天去大山大河看一看,不一定非得是大兴安岭,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在生活苦闷的时候,在事业遇到挫折时,在口袋里的钱都交不起三个月房租的时候,这会成为他支撑着走下去的勇气。”
小董同学说他喜欢这本书,说他要把这本书卖出150万本,然后把这句话刻在墓碑上。我很想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买来一本,因为喜欢董宇辉,所以对他向往的那些河流、山川、湖泊也充满了无限向往。我读的速度很快,可是读完一遍、两遍的时候,有一种来自遥远的额尔古纳河的呼唤,不仅仅是小董同学喊彻直播间的:力量、生命、森林、流水、落叶、日月、清风呼唤着我,而是一种来自于自然界的最原始的气息和风声在呼唤着我。在这呼唤声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少数名族从诞生到繁华再到日渐衰退的那种历史变迁,让我对这些最原始的东西充满敬畏,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使我对遥远的远方,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无尽向往,我不停地在内心自问、我们生命的意义在那里?在那里呢?就这样带着思考,开始我的第三遍的阅读。所以,现在我想把这种感觉和答案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这自然的风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谈迟子建老师作品的时候,总喜欢提到萧红,这大约是因为他们共同来自黑龙江,都是属于那片黑土地上的骄傲。但我觉得萧红是彼岸,迟子建是此岸。两个人的落笔之处大不相同。萧红笔下的哈尔滨,寒冷彻骨,饥寒交迫,而迟子建落笔有爱,人间有情,肆意的书写着爱和温暖。在迟子建的世界中,永远都是有温度的,坚韧生存,互相取暖。读此书,就像漫步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我们静心聆听茫茫林海中生灵的呼吸,体会纯白雪原上天空的宁静,然后我们将自己放空、深呼吸,坦然面对这原本平凡的世界。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描述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书中所写的额尔古纳河,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西的额尔古纳右旗恩和哈达附近,他从大兴安岭山脉流出,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河。
本书用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遗孀的自述口吻写成,很有史诗的感觉。他们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苔藓而栖,日出时打猎,日落时回家,月光下架起篝火,喝酒唱歌吃肉。
迟老师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所以在此书中,迟老师也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个篇幅。月亮升起的时候,故事得到了尾声,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合上书,总会让我们为那些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感动。
一条额尔古纳河,从遥远的银河流淌而来,在干旱的人间流淌了千百年,一直奔腾不息。一群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人,从《额尔古纳河右岸》走出,驻留在一个叫“时代”的地方,茫然不知所措,却有着一种濒临消失地感触。
这是额尔古纳河的《百年孤独》,也是鄂温克人的《活着》。
书中那种古老的苍凉,那种遥远的沧桑,都是我从未见过的。
我惊叹于那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执念与敬畏,对情感的洒脱与自然,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对他人的关怀与热情。他们,与山与水长在一起,与麋鹿在风雪中坚守,与饿狼在月夜搏斗。
我惊叹于世间那天造的美景,那里有像梵高星空一样旋转的夜空;那里有穿着亮片衣服神奇的萨满,在月光下充满力量地跳舞;我迷恋麋鹿走过的深秋寂静的林,它们轻轻地吃着白蘑菇;迷恋堪达罕游过的夜色中的山,它在水中嬉戏,这是乐之生灵。我向往落在铁皮风箱前的一群黄蝴蝶和林间披着白色袈裟的白桦树,它体内流着新鲜甘美的汁液,这是林之纯洁。那儿热烈的人情更使我震撼,谁曾想一个整日为生存奔波操劳的少数民族竟是如此的敢爱敢恨。他们的婚丧嫁娶同样如我们般隆重,他们对爱情也是如我们般渴望迷恋,甚至更加忠诚热烈,他们也有信仰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那里的秋一定是极美的,那里的夏一定是热烈的,那里的冬一定是严寒却又孕育着春的。“太阳已经落了一半,他把向西的水面染黄了,所以那条河看上去好像一分为二,一面是青蓝色的,一面是乳黄色的。”这是光之晕染。
有一个女人,她是本书的主人公,她把一生献给爱情和信仰;有一个古怪的族人老头,叫达西,他曾经是最凶猛的猎人,最能打恶狼,不幸却被狼咬伤了一条腿,他又训练了一只鹰,最终他和鹰与伤了他的狼同归于尽;书中有两个萨满,一个是主人公的伯父,在对他深爱女人的思念中悲伤死去;一个是她弟媳,不断的在救人的路上舍弃掉自己孩子的性命;有一个妻子,也是主人公的姑姑,为了和不爱她的丈夫怄气终身,扼杀了腹中柔软的小生命;有一个青年人,也是她的表弟,为了违抗母命拒娶不爱的人,吊死在一棵枯树上;有一个老妇人,也是她的妈妈,为了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穿着恋人送的为传统所不允的羽毛裙子,在儿子的婚礼上舞蹈直至生命的凋亡……
在鄂温克族人眼中,清风明月,日月星辰不仅是知音、伴侣,更是他们的前生和来世,他们在父母制造的风声中来,有的像花、有的像草,有的是一棵树,有的是一块石头,不惧岁月,带着各自的使命在风中又飘向远方。活着的时候亲吻着森林河流,逝去时也仍然选择回归自然的怀抱,将生命交给风去纵宠、记忆和垂询,这是怎样一种诗意的生活?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们生活的本身就如大自然一样,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就会吹散心底的愁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带来安宁的心境。“剪水为衣,抟山为钵”,一切都是那么美。仿佛是不可触碰的梦境,又仿佛是一觉醒来就能到达的归处。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就是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和远方无数个未知的目的地。这是一本打开就停不下来的书,你会因为它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拥有不断走向心的人生智慧!
小说里面的文化氛围是遥远的,但无论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站在当时人物的角度,却又变得可以理解。时移世易,脚下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一直发生着变化。人们总说起“故乡”,但故乡并不是一个地理方位,无论是打拼的城市还是在家乡,都不是心中的“故乡”,他乡自然也不是故乡。故乡是心里的,是童年少年时期的回忆,是回忆里的人和风景。
读好书,品书香。走过了百年沧桑,看老了风霜雨雪。在人生长河中,总有许多回忆归结于故乡,或许,回忆里的那些人早已作古,物是人非,就像《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进了博物馆的民族服饰,属于它们的世界已经关闭,故乡的幻境只有在故事中才能忆起……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有殊死抗争,也有万般无奈,却都将生命不可思议的韧性描摹的淋漓尽致。他们世世代代在风声中降生,又埋藏于风中。就像他们所相信的一样,人来自于自然,又终究要回归于自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族和驯鹿的故事世代相传,这精灵的神鹿,深情凝视着这方圣土,陪伴着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圣洁的行走。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