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7本历史系学生入门好书

时间:2024-11-15 09:01:36

专业文史哲



历史学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宽等特点。历史学主干学科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正值开学季,小编为大家推荐几本与历史学专业相关的好书,希望您喜欢。




01

《中国历史文选(第三版修订本)》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张大可 主编

ISBN:978-7-100-20939-7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9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序篇 目録、漢字…… 1

一、史部典籍概述… 1

二、文章選講… 5

四庫全書總目

史部總序… 6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叙… 9

三、通論一:目録… 15

通論二:漢字… 23

第一單元 紀傳體…… 34

一、紀傳體全史典籍概述… 34

二、文章選講… 45

史記

秦始皇本紀(節選) … 45

六國年表序… 61

孔子世家(節選) … 63

貨殖列傳序… 71

漢書

百官公卿表序… 75

食貨志上(節選) … 87

張騫傳(節選) … 96

後漢書

黨錮列傳序… 101

三國志

諸葛亮傳(節選)… 110

三、練習文選(白文標點、用繁體字書寫通論二)… 124

魏其武安侯列傳… 124

明志令… 130

釋老志(節選)… 133

伶官傳序… 136

寇準傳(節選)…… 137

四、通論三:音韵、訓詁… 139

第二單元 編年體(附綱目體) … 152

一、編年體與綱目體典籍概述… 152

二、文章選講… 161

左傳

召陵之盟… 161

晉楚城濮之戰… 165

資治通鑒

淝水之戰(節選)… 174

明實録

申誡公侯榜文… 183

三、練習文選(白文標點) … 188

海上之盟… 188

宋太祖收兵權… 189

北伐檄文… 190

四、通論四:古漢語詞彙… 191

第三單元 紀事本末體… 209

一、紀事本末體典籍概述… 209

二、文章選講… 214

通鑒紀事本末

貞觀君臣論治(節選)… 214

明史紀事本末

削奪諸藩… 220

三、練習文選(題解、標點)… 225

王安石變法… 225

四、通論五:實詞活用… 228

第四單元 典志體政書、詔令奏議… 238

一、典志體政書、詔令奏議典籍概述… 238

二、文章選講… 246

通典

歷代盛衰户口(節選)… 246

通志

通志總序(節選)… 251

唐會要

朱敬則請擇史官… 259

三、練習文選(注釋、評析、標點) …… 261

楊炎奏行兩税(節選)… 261

置勸農使安撫户口詔… 262

四、通論六:常用虚字… 263

附:常用副詞、連詞和疑問代詞慣用式對照表… 277

第五單元 别史、雜史… 282

一、别史、雜史典籍概述… 282

二、文章選講… 294

國語

召公諫厲王弭謗… 294

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横説秦… 297

三、練習文選(評析、標點)… 301

克殷… 301

越王句踐滅吴…… 302

鄭成功收復臺灣(節選)… 304

馬玉崑勝日人於大同江上… 306

四、通論七:談談常用詞教學… 307

第六單元 地理、方志… 313

一、地理、方志典籍概述… 313

二、文章選講… 319

水經注

三峽(節選)… 319

洛陽伽藍記

永寧寺… 321

三、練習文選(題解、標點、注釋) … 325

京兆府序… 325

荆州府(節選)…326

游黄山日記(後) … 327

四、通論八:文言句法… 329

第七單元 史論、史評、史考… 344

一、史論、史評、史考典籍概述… 344

二、文章選講… 357

史通

二體… 357

文史通義

書教下… 361

三、練習文選(題解、標點、注釋) … 368

五代史論下之十三(節選)… 368

唐有四都… 369

明代宦官(節選)…370

四、通論九:考證、辨僞… 371

第八單元 傳記、筆記… 377

一、傳記、筆記典籍概述… 377

二、文章選講… 386

世説新語

汰侈…… 386

簷曝雜記

軍機處… 390

三、練習文選(評析、標點)… 394

弦高… 394

虞喜… 395

錢塘江堤… 395

容齋隨筆三則… 396

文須有益於天下… 398

四、通論十:斷句、標點… 398

第九單元 經書… 407

一、經部典籍概述… 407

二、文章選講… 416

周易

繫辭下(節選)… 416

尚書

牧誓… 419

詩經

七月… 422

禮記

大同(節自《禮運》) …427

論語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章(《里仁》)… 430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先進》)… 430

孟子

魚我所欲也章(《告子上》) … 433

舜發於畎畝之中章(《告子下》) … 434

三、練習文選(舊注斷句) … 435

鄭伯克段於鄢… 435

論語二章… 446

四、通論十一:古書的注疏… 447

第十單元 子書… 460

一、子部典籍概述(附類書、叢書)… 460

二、文章選講… 469

老子四章

韓非子

五蠹(節選)… 472

三、練習文選(注釋、評析)… 477

牧民(節選)… 477

非攻上… 479

更法… 480

道論… 481

勉學…… 482

原君…… 483

天工開物序…… 485

四、通論十二:古書的今注、今譯…… 486

第十一單元 詩文集…… 494

一、集部典籍概述…… 494

二、文章選讀…… 503

楚辭

國殤…… 503

文選

七哀詩…… 504

臨川先生文集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505

龔自珍全集

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510

三、練習文選(今譯、賞析)…… 515

張中丞傳後叙…… 515

岳陽樓記…… 517

六國論…… 519

石鐘山記… 520

指南録後序…… 521

五人墓碑記… 523

黄花崗烈士事略·序…… 525

四、通論十三:古書的版本…… 526

第十二單元 民族文獻… 535

一、民族文獻典籍概述… 535

二、文章選讀(自學,作史事述評) … 546

蒙古秘史

納忽崖之戰…… 546

王統世系明鑒

法王赤松德贊…… 552

三、通論十四:文化史常識:天文、曆法、紀年…… 560

第十三單元 考古文獻… 574

一、考古文獻選讀… 575

甲骨文

殷墟卜辭三則… 575

金文

利簋銘…… 577

兮甲盤銘… 578

碑刻

裴岑紀功碑… 581

奉各憲永禁機匠叫歇碑記…… 581

簡牘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 585

古文書

張義潮變… 589

唐乾封三年張善熹舉錢契… 592

檔案

王道新題銷算茶馬事本…… 594

二、通論十五:常用文史工具書… 597

附:歷史名詞特殊讀音表…… 605





编辑推荐


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于1986年由张大可教授首先提出。1980年,张大可教授根据十多年教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经验,编写出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讲义。单元以文体分类,不以朝代时间顺序选编要籍名篇。


“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三:一是明确“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即它是一门工具性基础课,历史文献总集型选学;二是选文注重语言规范,风格多样,以名著名文篇为主,以利学习古汉语,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与重大史实、事件、人物、典制、史籍体例相结合,体现史学风貌;三是编纂体制有系统性、科学性,达到篇幅适度、知识容量大、实用性强的目的,涉及通史、史学史、文献学、古汉语等多学科知识,训练学生综合素质。


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有五大特点:
(1)单元制打破依历史朝代事件顺序选文,按文体类别贯通古今,建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知识结构与宏观方法论。
(2)拓宽历史选文范围,构建总集型文选框架,是在要籍介绍与选读基础上的飞跃,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升华。
(3)单元制容量大,条理分明,系统性强,更具科学性。
(4)编纂体系严密,主次分明,由浅入深,既保持了“史学名著选讲”的传统,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多种练习,为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提供了切实的手段和保障。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本书是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材,由45所院校50多位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师共同编写,自2007年由我馆出版以来,深受使用该教材师生的欢迎。根据该书编委会的安排,对第三版进行修订,更换部分篇目,教材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本书曾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作者简介


张大可先生

参与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录制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资治通鉴(白话本)》(全十册)《史记》(白话本)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为高校教材。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02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

✨收录20000多词条,涵盖中国古代官制信息各方面


点击书影, 即可购书



名誉主编 张政烺

主编 吕宗力

ISBN:978-7-100-10307-7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定价:350.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收录20000多词条,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本书1994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编委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遂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着重于适度增删、补正和订正:适度增删包括增补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及删除立目不当或重出的词条;补正工作包括重撰条理不够清晰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酌加补充或更新内容不够完整的词条,以及订正释文中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用词、描述;订正工作包括修正词目及改正词目中的错字、顺序,更包括清理技术性瑕疵,如查核校正引文,改正标点符号、错讹字、地名、年代等达上万处。


编者简介


张政烺(1912-2005),著名史学家,在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有极高的造诣。郭沫若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活字典”。


吕宗力,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博士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03


《军功爵制研究(増订版)》


✨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关于军功爵制的“封箱”之作

✨对军功爵制的产生、发展、演变及衰亡的过程的研究


点击书影, 即可购书


朱绍侯 著

ISBN:978-7-100-14983-9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定价:12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上编 军功爵制史考辨

春秋时期军功爵制的产生.......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军功爵制的确立.......13
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21
“计首授爵”之弊与吕不韦、尉缭在秦统一战争中的贡献....30
秦统一后的二十等军功爵制......46
军功爵制的颁赐程序和管理机构...........57
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66
秦末军功爵制的衰落.........77
西汉初期刘邦吕后时的军功爵制.......85
汉初军功爵制与秦代的不同........99
文景至武帝前期军功爵制的演变............. 109
西汉中晚期军功爵制的轻滥.......... 118
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 126
西汉末及王莽时期军功爵制的衰亡....... 145
东汉时期军功爵制的恢复与没落......... 153
曹操对爵制的改革与军功爵制的废除
——兼论民爵八级制的保留与延续....... 162
对军功爵制历史的综论....... 168
下编 对军功爵制的专题论述
军功爵制探源..... 175
再论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181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关军功爵制两条律文句读商榷....... 193
刘邦起兵后施行过楚爵制已有实证..... 198
从《奏谳书》看汉初军功爵制的几个问题...... 203
《奏谳书》新信案例中的爵制释疑......... 213
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 217
《秦汉时期的“赐民爵”及“小爵”》读后
——兼论汉代爵制与妇女的关系........ 224
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 236
从《二年律令》看与军功爵制有关的三个问题........ 246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二十等军功爵制的价值....... 256
从三组汉简看军功爵制的演变........ 269
军功爵制与名田制的关系......... 282
论汉代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 297
关于汉代的吏爵与民爵问题........... 309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民爵八级的政治地位......... 317
曹魏至唐代赐民爵的资料汇编及几点说明....... 337
对赐民爵八级制的再认识.......... 347
西汉的功劳、阀阅制度.......... 356
关内侯在汉代爵制中的地位......... 374
汉代封君衣食租税制蠡测........... 382
士伍身份考辨.......... 395
对刘劭《爵制》的评议............ 404
对王粲《爵论》的评议............. 414
秦汉简牍与军功爵制研究.............. 420
从古籍中探讨军功爵制演变的轨迹.......... 432
附 录
附录一 秦汉非军功赐爵诏令汇编及说明..... 451
附录二 关于赐爵制的级别计算问题..... 484
附录三 对西汉中央政府打击同姓诸王的政策策略研究..487

《军功爵制考论》后记........ 501
后 记........ 505





内容简介


本书1980年曾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30年间经过三次修订,此次是本书第4次修订,作者已年过90,这也是他关于军功爵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此次增订,是作者经过认真详细的审读,发现《军功爵制考论》中确有失误和用词立论不准确之处。如对军功爵废除时间问题、对秦时通侯有无封国问题,等等,在本次修订中,作者都做了更正和详述。作者提出,过去在军功爵制研究中所提出的意见和论点,都以本书为准;本书的出版,可谓是作者对军功爵研究的“封箱”之作。


本书是作者关于军功爵制度的集大成之作。军功爵制就是根据军功的大小赏赐不同数量的田宅和不同爵位的制度,它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新兴地主集团与宗法贵族争权斗争中,在秦统一六国战争中,曾起过积极促进作用。本书根据历史文献和秦汉简牍,对军功爵制的产生、发展、演变及衰亡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朱绍侯,1926年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史学会会长。曾主编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出版过《军功爵制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军功爵制考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等著作。


04


大一国文读本


✨著名史学家来新夏先生逝世前曾二次撰文,

呼吁以本书为教材增设“大一国文”课


✨本书繁体直排,不加标点,字距、行距偏大,

便于读者自行句读,为传统古文训练之良法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陈垣 编

陈智超 导读

ISBN:978-7-100-11921-4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5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一 元年春王正月春秋魯隱公/一
二 西狩獲麟哀十四年春/三
三 紀侯大去其國荘四年夏/四
四 宋萬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莊十二年八月/五
五 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郉僖元年正月/六
六 虞師晉師滅夏陽僖二年夏/七
七 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僖四年夏/九
八 楚人使宜申來獻捷僖廿一年冬/一一
九 左傳秦晉殽之戰/一二
一〇 晉趙盾弑其君夷皋宣二年九月/一四
一一 晉趙盾衛孫免侵陳宣六年春/一六
一二 宋人及楚人平宣十五年五月/一八
一三 齊侯使國佐如師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成二年七月/一九
一四 呂相絶秦成公十三年/二一
一五 吳子使札來聘襄廿九年夏/二三
一六 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昭二十年夏/二五
一七 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败績定四年十一月/二六
一八 齊陽生入于齊齊陳乞弑其君舍哀六年七月/二七
一九 禮記檀弓/二八
二〇 禮記學記/二九
二一 禮記儒行/三一
二二 孟子齊宣王章/三三
二三 孟子許行章/三六
二四 莊子馬蹄/三八
二五 戰國策魯仲連說辛垣衍/四〇
二六 荀子勸學/四三
二七 韓非子定法/四六
二八 賈誼過秦論/四八
二九 鼂錯論貴粟疏/五〇
三〇 東方朔答客難/五二
三一 魏弱翁諫伐匈奴書/五四
三二 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五五
三三 蘇武詩四首/五六
三四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五七
三五 史記項羽本紀贊/五九
三六 史記孔子世家贊/六〇
三七 史記外戚世家序/六一
三八 史記伯夷列傳/六二
三九 史記信陵君列傳/六四
四〇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六九
四一 史記荆軻列傳/七二
四二 史記欒布列傳/七七
四三 史記儒林傳序/七八
四四 史記酷吏傳序/八〇
四五 太史公自序/八一
四六 司馬遷報任安書/八三
四七 楊惲報孫會宗書/八七
四八 劉向戰國策序/八九
四九 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九一
五〇 朱浮與彭寵書/九三
五一 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九四
五二 漢書蘇建傳/九五
五三 漢書儒林傳序/九八
五四 漢書陳遵傳/一〇〇
五五 後漢書戴就傳/一〇二
五六 後漢書范式傳/一〇三
五七 後漢書李固傳/一〇五
五八 後漢書張綱傳/一一一
五九 後漢書陳蕃傳/一一三
六〇 後漢書黨錮李膺傳/一一八
六一 後漢書黨錮范滂傳/一二〇
六二 後漢書孔融傳/一二二
六三 後漢書逸民傳論/一二五
六四 後漢書趙苞傳/一二六
六五 後漢書臧洪列傳/一二七
六六 後漢書左雄周舉黄瓊傳論/一三一
六七 諸葛亮出師表/一三三
六八 魏文帝與吳質書/一三五
六九 魏文帝典論論文/一三七
七〇 曹植與楊德祖書/一三九
七一 曹植求通親表/一四一
七二 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一四三
七三 王羲之蘭亭宴集序/一四六
七四 阮元蘭亭秋禊詩序/一四七
七五 世說新語選錄/一四八
七六 范曄獄中與諸甥姪書/一五一
七七 邱遲與陳伯之書/一五三
七八 庾信哀江南賦序/一五五
七九 吳均與宋元思書/一五七
八〇 陳後主與詹事江總書/一五八
八一 牛弘請開獻書之路表/一五九
八二 史通自敍/一六一
八三 史通點煩/一六四
八四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六七
八五 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銘/一六九
八六 韓愈張中丞傳後敍/一七〇
八七 韓愈與崔羣書/一七二
八八 韓愈師說/一七四
八九 韓愈爭臣論/一七五
九〇 柳宗元封建論/一七七
九一 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一八〇
九二 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一八二
九三 柳宗元寓言三則/一八四
九四 白居易與元微之書/一八六
九五 李覯袁州學記/一八八
九六 新五代史梁太祖論/一八九
九七 五代史一行傳序/一九〇
九八 五代史伶官傳序/一九一
九九 歐陽修江鄰幾文集序/一九二
一〇〇 歐陽修瀧岡阡表/一九三
一〇一 歐陽修峴山亭記/一九五
一〇二 曾鞏與歐陽舍人書/一九七
一〇三 曾鞏徐孺子祠堂記/一九九
一〇四 司馬光訓儉示康/二〇一
一〇五 司馬光答劉蒙書/二〇三
一〇六 通鑑赤壁之戰/二〇五
一〇七 通鑑論曹操不敢廢漢自立/二〇九
一〇八 通鑑淝水之戰/二一一
一〇九 蘇洵六國論/二一四
一一〇 蘇軾六國論/二一六
一一一 蘇轍六國論/二一八
一一二 蘇軾留侯論/二一九
一一三 蘇轍武昌九曲亭記/二二一
一一四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二二二
一一五 王安石答韶州張殿丞書/二二三
一一六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二二五
一一七 胡銓戊午上高宗疏/二二八
一一八 陸九淵白鹿洞講義/二三〇
一一九 陸遊入蜀記選錄/二三二
一二〇 馬端臨文獻通考序/二三五
一二一 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二三八
一二二 劉因輞川圖記/二三九
一二三 歸有光筠溪翁傳/二四一
一二四 歸有光項脊軒志/二四二
一二五 歸有光見村樓記/二四四
一二六 侯方域去金陵與阮光祿書/二四五
一二七 侯方域爲司徒公與寧南侯書/二四七
一二八 顧炎武廣宋遺民錄序/二四九
一二九 日知錄廉恥/二五一
一三〇 十駕齋養新錄廉恥/二五二
一三一 日知錄文章繁簡/二五三
一三二 日知錄文人求古之病/二五五
一三三 日知錄論正始風俗/二五七
一三四 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二五九
一三五 黃宗羲原君/二六一
一三六 潘耒日知錄序/二六三
一三七 于成龍與友人荆雪濤書/二六五
一三八 明史刑法志東廠/二六七
一三九 錢大昕廿二史劄記序/二七〇
一四〇 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二七二
一四一 洪亮吉與孫季逑書/二七四
一四二 洪亮吉與崔瘦生書/二七五
一四三 洪亮吉戒子書/二七七
一四四 論孟一臠/二七九
附 錄
說說“大一國文”/二九六
再說“大一國文”——讀陳垣師親編《國文讀本》/二九八




内容简介


《大一国文读本》是由陈垣先生任辅仁大学校长期间自选、自编、自校的稿纸钞本《国文读本》和各年度《国文读本》以及所附《论孟一脔》合并而成,由其哲孙陈智超先生整理修订并导读。该书既选取了《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经史名篇,又有韩愈、柳宗元、刘知幾、三苏、归有光、顾炎武等名家的书序、政论文和散文等。该书繁体直排,不加标点,由读者自行句读,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和古文根基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陈垣(1880-1971),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先生在史学界声望极高,与陈寅恪先生有“南北二陈”之誉。

陈智超, 1934年4月生于上海,陈垣哲孙。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代表作为《解开〈宋会要〉之谜》。



05


史籍举要(修订本)


✨史学入门必备

✨完整保留柴德赓原著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柴德赓 著

ISBN:978-7-100-11484-4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价:4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修订本感言 // 001
修订本前记 // 003
一版序 // 005
前言 // 009
上编 // 001

纪传体类 // 003
一 《史记》 // 003
二 《汉书》 // 016
三 《后汉书》 // 024
四 《三国志》 // 037
五 《晋书》 // 047
六 《宋书》 // 056
七 《南齐书》 // 065
八 《梁书》、《陈书》 // 069
九 《魏书》 // 075
十 《北齐书》 // 084
十一 《周书》 // 088
十二 《隋书》 // 093
十三 《南史》、《北史》 // 097
十四 《旧唐书》 // 105
十五 《新唐书》 // 110
十六 《旧五代史》 // 117
十七 《新五代史》 // 121
十八 《宋史》、《辽史》、《金史》 // 126
十九 《元史》 // 148
二十 《明史》 // 156
附:《清史稿》 // 164
下编 // 167

编年体类 // 169
一 《资治通鉴》 // 169
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 // 188
三 《三朝北盟会编》 // 190
四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192
五 《续资治通鉴》 // 193
六 《明实录》、《清实录》 // 194
纪事本末类 // 197
一 《通鉴纪事本末》 // 197
二 《宋史纪事本末》 // 200
附:《元史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 // 203
三 《明史纪事本末》 // 203
四 《左传纪事本末》 // 206
政书类 // 209
一 “十通” // 210
1.《通典》 // 210
2.《通志》 // 217
3.《文献通考》 // 221
附:乾隆时所修“六通”和《续皇朝文献通考》 // 224
二 会要 // 224
1.《唐会要》、《五代会要》 // 224
2.《宋会要辑稿》 // 227
3.《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 230
4.《三国会要》 // 232
5.《明会要》 // 233
三 其他 // 234
传记类 // 239
一 分类专书 // 240
二 以朝代为主的传记 // 249
三 地区性传记 // 255
四 个人专传 // 256
地理类 // 259
一 地图 // 259
二 地志 // 261
三 水道 // 265
四 都邑 // 268
五 边疆 外国 // 271
后记 // 276
修订本后记 // 278




内容简介


《史籍举要》(修订本)主要是依据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一课的手稿和部分讲义整理而成。本书主要目的是使高等院校历史系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青年,在自己能够初步阅读中国古代史料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古代史籍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从而能够较快进入历史学习研究的阶段。本书按类将中国古代史比较重要的历史文献作了介绍,对史籍作者及其时代、史料来源及其编纂方法、优缺点及其在史学上的地位、注解及版本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同时,也在其中穿插了搜集史料与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对于初学者以及研究者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将近四十年从事于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是陈垣史学的主要传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先生的著述和讲义得以不断出版,有《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等。



06


中国古代史学史


✨梳理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论著


点击书影, 即可购书


仓修良 著

ISBN:978-7-100-19633-8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19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3
第一节 史学产生的时代 ......3
第二节 史料和史官 .......7
第三节 孔子以前的史学 ...14
第四节 孔子和《春秋》 ......23
第二章 战国秦汉间的史学......27
第一节 战国秦汉间历史发展的特点 .....27
第二节 编年体巨著 ——《左传》 .....31
第三节 各种史著的撰述 ....38
第二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
第三章 纪传史体的兴起与发达的原因......53
第一节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53
第二节 重视人的作用,通过人物传记总结经验教训 ..55
第三节 选举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55
第四节 《史》、《汉》二书的影响和直接推动....56
第四章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58
第一节 司马迁创作《史记》 ...58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 ....63
第三节 《史记》的人民性与艺术性 ...73
第五章 两汉之际的史学......83
第一节 断代史的创立者班固 ...83
第二节 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 .....91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蓬勃发展.....108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新地位 ..108
第二节 陈寿与《三国志》 .....129
第三节 范晔与《后汉书》 ....140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的史家和史著 ...153
第三编 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
第七章 唐宋元史学的特点......171
第一节 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概况 ...171
第二节 通史之风的盛行和各种新史体的出现 ...173
第八章 唐设史馆修史.....178
第一节 史馆的设立 ...178
第二节 起居注和实录 ...181
第三节 唐初史馆所修之五代史和《晋书》 ...183
第四节 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189
第九章 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幾.....192
第一节 刘知幾著《史通》.....192
第二节 刘知幾对史学的贡献 .....196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学思想 .....214
第十章 典章制度通史 ——《通典》和《文献通考》...225
第一节 杜佑和《通典》.....225
第二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35
第十一章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248
第一节 《资治通鉴》编修的经过 ...248
第二节 《资治通鉴》在史学上的地位 ...254
第三节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261
第四节 胡三省和《通鉴注》 .....270
第十二章 纪传体通史 ——《通志》.......278
第一节 郑樵和《通志》 ...278
第二节 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 ....286
第三节 郑樵的史学思想 .....290
第十三章 唐宋元时期其他史家和史著...296
第一节 新史体的创立 .....296
第二节 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313
第三节 两宋时期当代史的编修 .....324
第四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 ....330
第五节 目录学的新发展和高度发展的唐宋笔记 ....336
第六节 唐宋元时期地方志的编修和舆地学的发展 ...346
第七节 唐宋谱学发展 ...356
第八节 唐宋元时期杂史举要 ....366
第九节 大规模类书的编纂 ....369
第四编 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
第十四章 明清时期史学特点.....373
第一节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社会特点 ...373
第二节 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 .......379
第三节 清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使史学走上考据道路 ..385
第十五章 再度以褒贬人物为中心的明代史学....391
第一节 形成重当代、重人物褒贬的原因 .....391
第二节 明代传记概述 .....394
第三节 明代设馆编修的史书 ....396
第四节 纲目体盛行和史学走向社会 .....401
第五节 王世贞和李贽 ....410
第六节 胡应麟和辨伪学 ...422
第七节 谈迁和他的编年体史著《国榷》 ....428
第八节 其他野史举要 ......433
第十六章 清代前期史学概况.......442
第一节 开辟一代新学风的清初史学家顾炎武 ....442
第二节 王夫之和《读通鉴论》 .....452
第三节 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462
第四节 清政府设馆编修《明史》 ....470
第五节 对《资治通鉴》的续补 ....474
第六节 三通、四库馆的开设 .....477
第十七章 清代浙东史学.......481
第一节 浙东史学的统系和特点 .....481
第二节 浙东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 ....491
第三节 万斯同在史学上的贡献 ....501
第四节 全祖望在史学上的贡献 ....507
第五节 邵晋涵的史学 ....514
第十八章 清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浙东史学殿军章学诚.....524
第一节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524
第二节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在史学上的贡献 .....533
第三节 章学诚的方志学 ...551
第十九章 乾嘉史学......562
第一节 乾嘉史学的特点和概况 ...562
第二节 方志与谱牒之盛行 ...571
第三节 乾嘉时代的史家及其代表作 ....579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梳理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论著。作者以历史时期为经,将史学起源至清末史学的发展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编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详述此时段史学起源、古代史官、先秦史著,等等;第二编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汉魏六朝时期纪传体、编年体等史著获得极大发展,作者探讨此时期史学蓬勃发展的背景、条件,全面展现汉魏六朝时期史学发展;第三编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史学的自觉自唐刘知幾始,本编中作者从史馆、史学、氏著、史学思想四个方面展现了主通明变的史学自觉;第四编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六经皆史、经世致用史学思想出现,清初新学风影响所及深远,史学走向学理上更加独立成熟的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仓修良(1933—2021),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兼职教授等。毕生致力于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方志学、谱牒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07


中国史学史举要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


点击书影, 即可购书


瞿林东 著

ISBN:978-7-100-20307-4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19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时期)......1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2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 .....6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16
第二章 “正史”的创建(秦汉时期).......34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 .......34
第二节 司马迁《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40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54
第四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和《汉纪》的继出 ......65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74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面貌 ....74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新发展.....78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108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 ..... 114
第四章 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隋唐五代时期)...... 118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 118
第二节 刘知幾《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134
第三节 杜佑《通典》—第一部典章制度史的创立.....147
第四节 通史著作、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 .....160
第五章 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两宋时期)....174
第一节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174
第二节 郑樵《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183
第三节 正史和会要的发展 ......192
第四节 当朝史撰述的发达 .....202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209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辽夏金元时期)....220
第一节 史学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220
第二节 史学及其与文明进程的关系 ....228
第三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240
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250
第五节 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255
第六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 ..268
第七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273
第七章 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时期).....284
第一节 实录和其他官修史书....284
第二节 方志和稗史....293
第三节 经济史著作...298
第四节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304
第五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 ....308
第八章 古代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前期)...326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327
第二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336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357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369
第五节 阮元和龚自珍 ..377
第九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清后期)......384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 .....384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393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404
第四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424
后 记......44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凡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二者紧密结合,风格卓尔不群,脉络井然有序,凸现出各相关历史时段之史学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趋势。本书新意颇多,文风平实,叙述流畅,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埋解,对全面认识中国史学面貌与继续探索这个领域多有启迪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