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00:24:50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无意中进入我的视野,单从名字上看不会想到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猜测可能是关于历史的、少数民族的,对这方面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可是看抖音上超火的新东方甄选董玉辉老师推荐这本书,他对这本书不吝赞美之词,甚至发誓要卖出150万本,并且等到去世的时候还要把这事刻到墓碑上,这是怎样的一本有魅
2025-01-21 00:11:41
一、 作为森林的一部分生活鄂温克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政府让他们带着驯鹿下山生活,理由是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对森林也是一个保护。但其实,祖祖辈辈在森林里生活的他们早已和森林融为了一体。森林像个巨人,张开怀抱保护他们,让他们学会生存的技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必须,让他们衣食无忧
2025-01-20 02:34:20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来过。读完这本书,解读不同的人生真谛。断断续续、磕磕绊绊的,耗时2周读完了这本迟子建所写,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读完之后,竟然有种怅然若失之感,仍然沉浸在主人公的故事线里,余韵悠长。在和大家分享感悟之前,先给大家分享几句读过之后印象深刻的句子。首先开篇第一句
2025-01-20 02:19:04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在她90余年的生命中,见证着这个民族的兴衰与变迁。2002年,本书作者迟子建的爱人去世。爱人的死让迟子建的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折,却也让她的文学素养更上一层。同一年,鄂温克族第一位画家、大学生柳芭去世。柳芭的死让迟子建燃起写作的欲望,让她有了去
2025-01-20 01:10:23
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阅读体验非常好的书,是我今年读的几本书里,人物较为繁多复杂,且又无法轻易放下,无法轻易释手,只想着尽快读完的一本书,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等描写手法,表达流畅,词句优美。本书带我走进神秘的鄂温克人的世界,全书是由年迈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以“我”的口吻
2025-01-20 00:52:04
里面描述的画面还时不时的浮现,幽暗的河面泛着白光,作者描述说像牛奶一样的光。忽然又想看右岸,翻了出来。看第一遍的时候,大概也没弄清里面的人名,也记不住,还有一些称呼也很陌生,比如母亲叫额尼。有时候要停下来想这些名字,所以读起来有些慢。忽然发现就是因为这些名字,让他们的部落和民族更加有神秘感,他们对山
2025-01-20 00:25:27
一位90岁的鄂温克族老奶奶,也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看着族人都搬迁到山外面了,只有她跟孙儿安草儿留守在希楞柱里,她在慢慢叙述着她传奇的一生……鄂温克人与驯鹿(网络配图)原始简陋的伞形希楞柱里,冬季的严寒让出生的孩子极易生病而夭折,夭折后直接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人生病时请来的不是医生,而是叫来了充满神秘
2025-01-19 03:37:13
读后感:本篇小说讲述的是鄂温克人的近一个世纪的原始部落的生活状态,作者的文笔比较细腻,通过文字能让人想象到在大兴安岭森林的群居迁徙生活的美感,驯鹿,打猎,晚上躺在希楞柱里看天上的星星,听着林中的风声,安然进入睡眠。随着时间的流失,鄂温克人的逝去,虽然也有生命的诞生,但是总感觉他们一步步都在走向衰亡,
2025-01-19 02:58:35
先谈书吧∶《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这是一部描述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以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鄂温克人在一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一条额尔古纳河将族群分割出了左岸和右岸。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逐驯鹿喜食而搬迁游猎。他们信奉萨满教,与神灵和传说相伴。书是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发生在广阔山
2025-01-19 02:28:51
941年前,大文豪苏东坡与友人泛舟夜游赤壁,后作《赤壁赋》。赋中,友人哀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何等令人神往的天外飞仙般的生活:以鱼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