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的经典读物!一本书激励你的孩子为理想而奋斗

时间:2024-10-15 10:31:02

她的家

江姐的真名叫江竹筠,她的老家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朱家沟。

那是一片丘陵起伏不平的地方。山峦重叠,树林茂密,景色秀丽。清清的溪水穿过弯弯曲曲的竹林,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江竹筠就出生在朱家沟的两间破旧草屋里。

她的父亲名叫江上林,她的母亲名叫李舜华。江上林是个不爱劳动、到处东游西逛、游手好闲的人。他和李舜华结婚后不久,就离开自流井,流浪到了重庆等地。他一会儿就又变换一种职业,但他在哪里也待不了多久,就又要奔走他方。他三五年才回家一次,住不多久,就又走了。江竹筠从记事的时候起,就只知道是跟着妈妈李舜华长大的。

李舜华的父亲名叫李焕章,是个木工,住在距朱家沟不远的关刀石。李焕章家有八个儿女,木工的收入很难养活这么多儿女,他们家的孩子不论年纪大小,从小就都得为生活奔波,有的沿街去叫卖 “麻糖杆”,有的则去捡烂菜、拾煤炭花,来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李舜华生于一八九五年,那是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中国,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随着外强的入侵,洋人已来自流井修建教堂,传播基督教。因李焕章替教堂做工,十分老实勤恳,得到教堂主持人赏识,被留在教堂打杂、看门,生活状况好了一些,才使李家的子女有了读书的机会。但李舜华也只是读了两年书,不到十八岁,她父母就将她嫁到江家去了。

江竹筠两岁时,妈妈又生了个弟弟江正榜。她妈妈独自一人抚养着姐弟俩,生活是极艰难的。小时候,她就得学着带弟弟玩;几岁以后,就跟着妈妈到田野上去打猪草、拣粮食,回家就帮妈妈烧火煮饭、煮猪食。

再大一些了,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江竹筠也想上学,可是她看见妈妈那么辛苦,就总想帮妈妈做点什么。

只有到她外婆家去的时候,江竹筠才有了一点见世面的机会。外婆和幺姨都喜欢她这个眼睛大大的、不大讲话的小姑娘。幺姨上过教会办的小学,知道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许多故事,她就喜欢听幺姨讲那许多小故事。幺姨也常爱带她上街去玩,使她看到了街头上许多奇奇怪怪的事,她总想向幺姨询问,而幺姨也总是说不透彻。这些事真是多极了,她总是不明白:一个肥壮的白皮肤外国人,为什么要由四个瘦弱的中国人用轿子抬着,气喘吁吁地在街上飞跑?沿街都是面带饥色、骨瘦如柴的叫花子,为什么街上竟有那么多鸦片烟馆、赌博摊子?……

江竹筠愿意上街玩,但每一次留在她心底的,竟是这样一些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日出生的她,在外婆家玩耍时才不过七八岁,她当然不可能知道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普遍情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无尽的压迫和掠夺,国内封建军阀连年不已的混战,所有这一切造成的负担,全部转嫁到了人民头上,除了强征的夫役、壮丁之外,赋税一加再加,老百姓一年得向当局缴纳几年的赋税……

江竹筠八岁那年,自贡一带遇上了罕见的大旱灾。土地干裂成了一块块的,田里的禾苗被火辣辣的太阳晒成了焦黑的一片枯柴。种在土里的红苕苗、高粱苗,越长越小,最后也变成一片焦黑的柴草。到处没有吃的,到处饿死人。

李舜华抬眼望着干旱的天,低头凝视着干枯的土地,搂着竹筠和她弟弟,真不知这世上哪里有他们的生路?!

一些人拄着拐杖,捧着辘辘的饥肠,到远方投亲去了。

江竹筠的外婆早已离开关刀石,搬到重庆三舅李义铭家去住。外婆也曾来信,叫他们去重庆。

三舅李义铭家会收留他们这家穷亲戚吗?重庆那个地方还会有别的生路吗?李舜华不知道,但她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得拖着一双儿女举家出走,离别朱家沟,向遥远的长江边上的大城市——重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