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本书读懂一个民族的百年沧桑

时间:2025-01-22 01:49:44

这是我第一次读迟子建的作品。

其实,很早就知道这部书,只是一直没有读。就像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或者一个合适的季节。

作者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民族近百年的风雨沧桑。文字像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一样平静、舒缓,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婆婆,盘腿坐在炕沿上,断断续续地给你讲她一天的日常。她语调平和,目光深邃,仿佛轻描淡写,又仿佛洞察一切。

这不平凡的一天就是书中的章节,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尾声”。过完这一天,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样漫长,而读完这本书,仿佛过完了一生。

因为,书中有人世间该有的一切:生死、聚散、幸福、苦难、安家、迁徙,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坚守,对自然的敬畏,对命运的叹息。

1、 对生命的尊重

在鄂温克族人的眼里,日月、星辰、河流、树木……都是生命,都和人一样有灵性。这个信奉“万物有灵”的民族,把赖以生存的驯鹿看作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大雪封山的时候,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寻找走失的驯鹿。

“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

除了热爱驯鹿,他们还热爱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每一座山,在他们看来,山峦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

“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

他们捕获猎物后,总是先供奉玛鲁神。他们的族人去世后,会选择风葬。未成年的孩子死后,会装进白色袋子扔在向阳的山坡上,因为到了春天,那里的草发芽最早,野花也开得最早。

鄂温克族住在夜晚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虽然生活简单朴素如同林间的一汪清水,他们依然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将周围的山山水水看作有血有肉的人,和它们一起和谐相处,共同守护着古老的传统和生活习俗。

2、 对信仰的坚守

鄂温克族的文化充满神秘感,部落的萨满(相当于神汉或巫婆)具备超自然的力量,能让伤口快速恢复,能通过“跳神”给人治病,甚至挽救濒临死亡的人。

成为萨满的人,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让氏族人口兴旺,驯鹿成群,狩猎年年丰收。这是使命和责任,更是伟大的信仰。

然而,这份信仰的背后,却有个“一命换一命”的可怕诅咒:救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承担失去亲人的悲痛。

妮浩作为萨满,一生坚持只救人而不害人,她为了救别人的孩子,却接二连三的失去自己的3个孩子。最后,因为祈雨救山火,神歌还未唱完,她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以柔弱的身躯扛起部落的重任,我为舍小爱成大爱的妮浩而悲伤。然而,谁能理解她内心的哀痛呢?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会让一个普通的母亲,宁愿失去自己的骨肉也要挽救别人的孩子。

难道仅仅是作为萨满的责任吗?不,我觉的是信仰,是慈悲和善良汇聚而成的信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就像信奉玛鲁神一样坚定无比。

3、对自然的敬畏

大兴安岭的丛林是鄂温克族人的家园,他们带着驯鹿迁徙,喜欢在希楞柱里看漫天星光,喜欢在篝火旁舞蹈,在河边的岩石上画画,他们热爱着林间清风,感恩自然的馈赠。

就连驯鹿吃东西时也很爱惜,它们一边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所以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草该绿还是绿。它们吃桦树和柳树叶子,也是啃几口就离开,那树依然枝叶茂盛。

就像书中所写“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

他们敬畏火神,认为火神不能熄灭,不能往火里吐痰、扔脏东西。他们敬畏山神,在很多大树上雕刻山神的形象。他们吃熊肉有很多禁忌,比如切熊肉的刀子不管多锋利,都要叫“钝刀”,吃熊肉时不能乱扔熊骨等等。

敬畏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鄂温克人用生命守护着这片森林,生生不息。

甘地说:自然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我们仅能够改变自我。

敬畏自然,改变自我,顺应自然,成全自我,这也许就是鄂温克人的生存法则。

4、 对命运的叹息

最终,伐木工人的斧头和电锯打乱了鄂温克人的平静生活。

随着林场和伐木工段越来越多,这里不再是一片净土,眼看森林被破坏,苔藓越来越少,就连风葬时寻找四棵相对的大树也变得困难了。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带着驯鹿赶往大城镇布苏定居。然而,搬迁的人脸上并没有喜悦,甚至驯鹿木库莲也不愿上车。

整个乌力楞就剩下“我”和安草尔祖孙二人,“我不愿意睡在看不见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此时的鄂温克族,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风雨飘摇。

曾经,它对大地、对森林、对神灵无比虔诚的敬畏,对外族、对敌人、对灾难不屈不挠的抗争。如今,它在历史的激流中被夹裹着前进,奋力挣扎却找不到方向。

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而对于曾经依赖山林和驯鹿的少数民族来说,未必是好事。

就像书中所写: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