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回归纯真:读《绿山墙的安妮》

时间:2024-11-04 09:16:10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蒙哥玛丽的代表作,也是她仅仅花费了两年时间便完成了的第一部长篇巨著。

据书籍介绍,这部适合儿童尤其适合女孩的读本初出茅庐时,依然是有过一波三折的,甚至一开始竟然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为她出版,这也就是说,凡是在走向辉煌的道路上,总会经历一些磨难。

但这本书最终还是被世人公认为了经典,紧接着便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被翻译成了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销量超过五千万册,而且还拍成了电影,尤其在西方国家,所映之处皆受到一致好评和轰动!

好评标志

我一般是不大喜欢看儿童读物的。或许是读书习惯所致,当我从已上五年级的女儿手里接过这本书,只是大致翻了翻故事梗概和作者简介,便一下有了读下去的兴趣。接着便用半个晚上和一个早晨,就把这本书详尽细致的读完了。

不瞒说,近几年,由于心情浮躁和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扰,还真没有哪一本小说如此勾魂,让人几乎一口气就给读完了的。

接着,便有一个叫安妮的女孩儿在我心头萦绕,挥之不去了。

小喜欢

这个可爱的女孩既具有我女儿身上的某些调皮缺点,又有我女儿根本无法达到的诸多优点。这个活泼的女孩似乎离我又近又远,又真实又飘渺,这个个性鲜明的女孩面对生活和命运,她好像总是在前方的不远处朝着你微笑,或者独自哭泣。但无论怎样,你都会像面对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她,喜欢她。

安妮是个孤儿。其父母曾都是中学教师,三岁时,母亲父亲先后被热病夺取了生命。作者在此点明安妮父母的身份,我想必有用意。

孤儿

我的理解是安妮的身世也许是真的,而非作者虚构;还有就是安妮之所以聪明听话,又善解人意,是因为作者刻意为她安排了良好的血统和基因。

足见,抚育下一代不可小视,也不可随心所欲,就像种植粮食一样,要尽可能选用优良的品种。这期间,安妮先后两次被别人领养过。八岁时,安妮又不得不进入孤儿院。

马修.卡斯伯特和马瑞拉是绿山墙农舍的农民,靠种田生活,膝下无子嗣。作者在介绍这两个人的时候,只是一笔带过说马瑞拉是马修的妹妹。

我却固执的认为,这俩老男女应该是夫妻关系更合适。哪有兄妹俩一直在一起过日子的呢?况且都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而且在以后的故事情节里也再没有强调说明过,这难免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疑问和一些想象空间。

马修和马瑞拉考虑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原想收养一个男孩,来帮助他们干家务做农活,不曾想阴差阳错――当马修驾着马车去车站接人时,却意外的看到等待他的是个女孩。

故事在这里开端并立马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在经过了一番严肃而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马修最后决定还是把安妮先领回家。他的同情心战胜了他的初衷。

同情

不出马修所料,回到家后马瑞拉坚决不同意。我们要个女孩干什么呢?她觉得家里虽然也缺少女儿,但领养个女儿对于她们这个家庭来说毕竟有点奢侈,尽管她已经有点喜欢上安妮了。

第二天,她依然赌着气驾着马车带上安妮,去找介绍人斯潘塞太太问情况,准备“退货”。可当她得知,如果她不要安妮,安妮将会被彼特太太领走时,马瑞拉激动生气得脸都发红了,因为彼特太太为人刻薄,虐待佣人,名声非常糟糕。

“我怎么能把安妮交给这样的女人呢?”马瑞拉立时内心充满了对安妮的愧疚,最后她还是决然把安妮又原路领回了自己的家。

良心

在这儿,又是马瑞拉的良心战胜了她自己。从此,安妮便成了马修马瑞拉家中的一份子。诚如斯潘塞太太所言:“命运这东西,原本就是神安排好了的”。

更进一步说,马修和马瑞拉原想收养个男孩,实际上是他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得到了女孩安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却是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而精神需求总是大于物质需求的。作者的意图在此得到升华,故事由此进入高潮。

这期间,我们11岁的主人公安妮情绪一直起伏跌宕,面色苍白,让人无法释怀。说实话,她初次来到绿山墙农舍,便被这青山绿水的乡下自然景观所吸引,她竟然如此痴迷于大自然!

她有过担心被新主人再次抛弃而整夜哭泣的悲伤,也有过渴望自己将在绿山墙农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的激动,更有过幻想要和这美丽的大自然拥抱的喜悦。尤其是当她泪眼婆娑的哀求女主人收下她的场景,催人泪下!

哀求

由于安妮的聪慧和调皮,很快便赢得了马修和马瑞拉的喜欢。在这,我必须要说说马修和马瑞拉了,说说他们的忠厚和老实。

马修整日里除了干农活,就是抽点劣质烟卷,他不善言辞,极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他只是偶尔微微一笑,他已习惯静静感受自食其力的幸福和维持家庭的温暖,窗外之事几乎不闻不问。在家里也都是马瑞拉说了算。

而马瑞拉的慈祥和善良更值得让人尊敬,当安妮问她以后如何称呼她时,她只是说就叫我马瑞拉吧。可安妮幻想叫她妈妈,但马瑞拉还是淡淡地说,又不是亲的,这样称呼太别扭,还是叫我马瑞拉吧。

可爱

呵呵,从此,天真的安妮就这样马瑞拉马瑞拉的叫她,而马瑞拉也就那样很开心很随意的应答着,毫不觉得安妮如此称呼是对她的不敬。而安妮却称呼马修为大伯,但是从头到尾,也没见马修很自然的应答一回安妮对他的如此称呼。

像马修和马瑞拉这样质朴可爱的乡下人,实在值得让人琢磨和反思,不觉中总会让人颔首微笑。他们自身的品德顺应天命,活得既不清高也不沮丧,对待安妮的态度里既没有狭隘也没有偏见。

质朴善良

他们只有与生俱来的同情和大爱。他们甚至没有把安妮当做小孩看,以至于在后来的章节里,安妮的心事总能化解,安妮的想法总能实现。他们除了善意的干涉一下安妮,从来就没有阻挠过安妮想干什么。

作者的用意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性平等的呼唤和期待呢?说实话,时下,像如此憨态可掬的老人也许依然只有在遥远的乡下隐隐可见了!

再说安妮。由于安妮的好动和喜欢幻想,不久就熟悉了周围环境,她甚至天真到给周围的树木和花草重新命名。她对于友情的理解和看重,简直超乎了一个孩子的思想范畴!

她和她的朋友戴安娜一波三折故事情节足见一斑,她对待朋友的忠实和担当,实在让我们所谓的一些大人为之汗颜!

久而久之,安妮凭借自己认识事物的离奇想法和稚嫩可爱的说辞,几乎让全村的人都喜欢上了她。安妮本身就不是非常漂亮的女孩,而且还长着不好看的“红头发”,这一点我就觉得她的外貌很符合大众本真和接近自然。

如果作者刻意把安妮写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倒显得做作和不真实了。这也突显了作者“以质取人”的审美标准和自身素养。安妮骨子里最讨厌的就是不公平和小看人。

上学期间,当那个学习很优秀的吉尔伯特觉得安妮不肯理睬他,便诋毁她“红头发”时,她竟然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后来当她在船上有了危险,吉尔伯特救下了她时,她都不肯原谅他。

个性鲜明

这个有点愤世嫉俗的个性实在可爱之极。虽然故事直到结束也没直言吉尔伯特和安妮的友谊发展情况,但还是掩饰不住吉尔伯特一直暗恋着安妮的事实。

在学业生涯,安妮一直品学兼优,不负众望。为了减轻马修的家庭负担,安妮发奋图强终于拿到了学校里最高的荣誉奖学金。而这期间,一直是优秀的吉尔伯特陪着她,他一直是她学习中的对手和动力。

再后来,善良而年迈的马修死于心脏骤停,他头天还和安妮在田地里劳作呢。他走得那么安详,面带微笑。

在如此境况下,善慈的马瑞拉竟然想卖掉自己的房产,以此来扶养安妮的继续深造。马瑞拉对于人生的理解和爱,在此几乎达到圆满。

感恩

然而,我们懂得感恩的安妮哪肯同意呢?她决定为了马瑞拉而放弃学业,放弃继续追求梦想而留下来就在绿山墙农舍当个教师,她只想尽可能的去陪年迈的马瑞拉,让其走完她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

故事结束了!这不禁让人为安妮的前途有些失望和难过,又为马瑞拉晚年的生活有人照顾而欣慰。

纵观通篇,其实内容挺丰富,依次出场的人物还有很多,作者总能寥寥几笔就把一个人的个性烘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他们都是被作者寄托了更多的深意的。

就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总有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么你该逐一怎么去面对?完全可以从中借鉴。而我只是在此阐述了故事主线中的几个人物和场景。作为大人,我尤其喜欢马修和马瑞拉。

我倒觉得这部经典小说更适合现在的大人阅读而不仅限于儿童。时下,由于快节奏的个人化生活模式而一再使我们封闭着自己沉沦着自己,就像贝壳一样,打开总怕自己受伤,导致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一度匮乏,但我们又往往找不出释放自己的适当办法。

释放压力

那么,就去去看一场悲情电影吧,或者去读读“安妮”吧,也许这样我们才可能完全打开自己,并从中体会出做人的原初本真和善良所带给我们自身的心灵震撼,从而拒绝虚情假意和伪善。

诚然,在今天被多数人感受到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里,我们的内心世界真的在日益丢失着一些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一再被世俗的藩溷和欲望所蒙蔽,身心过于麻木而不愿去回头追悔拾忆罢了。

《绿山墙的安妮》,一本好书,一本清新自然的好书。

原书样本

其中小精灵一样的安妮,她的天真无邪和助人为乐,她的勤奋好学和乐观通达,她的随遇而安和感恩知足等等,都会成为触及我们的灵魂去和现实生活作比较的标尺――

让我们一起为安妮祝福吧,就像为我们的下一代祝福一样,就像为我们的未来祝福一样。

而未来,总会让我们充满着希望又心怀些许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