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陷入了沉思,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时间:2025-01-13 08:30:10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我买了半年多了,一直没打开阅读。不是因为董宇辉推荐而买的,而是因为董宇辉推荐而读的。

上周末,我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当时读的时候,总是理不清人物关系,后经反复查找,才理清。

虽然读的有点快,但还是让我陷入了沉思。一本书不能白读,一定要有获得感。不同人的感想会有不同,下面说说我的感受,可能会很浅薄,有时间会二刷,细读和品读。

一、回归大自然的冲动

读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它把我们的思想和视角又拉回到大自然。迟子建老师描写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美、神秘,山林茂密,河流清澈,……确实让人向往。鄂温克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简朴、原始、自然,有快乐、有忧伤,有艰难、有险阻,但终究是坚强的、乐观的、幸福的。

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本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从小生活在滋养我们的大地上,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离开了那片土地,生活在了由柏油马路和高楼大厦构成的城市中。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便利,但我们依然向往大自然,向往山川河流,想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生活在这个矛盾的世界中,就像小说中的依莲娜。

依莲娜在山上待烦了,会背着她的画返回城市。然而要不了多久,她又会回来。她每次回来时都兴冲冲的,说是城市里到处是人流,到处是房屋,到处是车辆,到处是灰尘,实在是无聊。她说回到山上真好,能和驯鹿在一起,晚上睡觉时能看见星星,听到风声,满眼看到的是山峦溪流、花朵飞鸟,实在是太清新了。然而她这样过上不到一个月,又会嫌这里没有酒馆,没有电话,没有电影院,没有书店,她就会酗酒,醉酒后常常冲着自己未完成的画发脾气,说它们是垃圾,把画扔进火塘里毁掉。

达吉亚娜那时非常焦虑,虽然依莲娜为她带来了世俗的荣誉,大家都羡慕她家出了一个画家,但女儿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还是使她感到不安。

依莲娜终于有一天辞了职,带着她的行李回到我们中间。我问她为什么回来了,她对我说,她厌倦了工作,厌倦了城市,厌倦了男人。她说她已经彻底领悟了,让人不厌倦的只有驯鹿、树木、河流、月亮和清风。

依莲娜深受山林生活的影响,不适应外界的生活,最终选择了回归山林。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回到农村、回到家乡的冲动,因为我们对“原来”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情结,希望回到童年的快乐中,回到广袤的大地上,回到朴实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中,那种快乐和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是原汁原味的,是不加修饰的。但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我们还得在城市中接续奋斗,也许将来的某一天能重拾返璞归真的生活。

二、认识了驯鹿

请恕我无知,看这部小说之前,我真不知道驯鹿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原来驯鹿是这么具有温情的一种动物。

它有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驴非驴,似牛非牛,所以汉族人叫它“四不像”。我觉得它身上既有马头的威武、鹿角的美丽,又有驴身的健壮和牛蹄的强劲。过去的驯鹿主要是灰色和褐色,现在却有多种颜色一一灰褐色、灰黑色、白色和花色等。而我最喜欢白色的,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云朵。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儿大,但非常灵活。负载着很重的东西穿山林越沼泽,对它们来说是那么的轻松。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达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时流入我们身体的最甘甜的清泉。行猎时,它们是猎人的好帮手,只要你把打到的猎物放到它身上,它就会独自把它们安全地运到营地。搬迁时,它们不仅负载着我们那些吃的和用的东西,妇女、孩子和年老体弱的人还要骑乘它,而它却不需要人过多的照应。

列娜平时爱骑一头白花的褐色驯鹿,可那天她要把鞍桥搭在它背上的时候,它身子一矬,闪开了,不肯为她效力的样子。这时那只奶汁干枯的灰驯鹿自动走到列娜身边,温顺地俯下身。列娜什么也没想,顺手就把鞍桥搭在它身上,骑上去。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驯鹿是鄂温克人生活上的好伴侣,它们温顺、善解人意、索取的少,奉献的多。驯鹿虽然“四不像”,但它的鹿角是真漂亮,毛茸茸的。书中描写的锯茸的情景令人心疼和打颤,让我不忍再去触碰那段文字。

三、对大自然的敬畏

在小说中,鄂温克人对大自然充满敬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打猎、捕鱼,还是采集野生果实,鄂温克人都严格遵守自然的规律,从不过度索取。他们会为失去的驯鹿举行葬礼,为受伤的动物悉心照料,甚至与山神、树神等自然精灵交流,祈求保佑。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使得他们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世代繁衍生息。

那个黄昏的达西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坐在火塘旁将山鸡的毛拔掉,然后用刀子切掉头、翅膀和尾巴,连同被掏出的内脏,一起用柔软的树条捆扎起来,一瘸一拐地把它挂在希楞柱外的一棵松树上,为山鸡做了风葬的仪式。

类似这样的场景很多,作者描述得很详细,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也是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我们敬畏自然,珍惜自然,爱护自然,也是珍惜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四、“鄂温克人”的文明

虽然鄂温克人生活在山林中,但他们依然用着自己文明的方式过着自由游牧的生活。看到这些细微之处,不由令我感叹,没有人去要求他们该怎么做,但是他们有骨子里的良善,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万物生灵的尊重。

那场瘟疫持续了近两个月。天渐渐凉了,林中的树叶黄了,草枯了,蘑菇出来了,可能够吃蘑菇的驯鹿只剩三十几头了。那三十几头是林克从病鹿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他把它们赶到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方,让它们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那里,与其他的驯鹿隔绝,使它们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而驻留在营地的驯鹿,无一例外地死亡了。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埋葬驯鹿,为了防止瘟疫传到另外的乌力楞,我们把坑挖得很深很深。乌鸦活跃极了,它们几乎天天都在我们营地盘旋,并“哑哑”地叫。达西放出猎鹰,驱赶这些可恶的家伙。可乌鸦太多了,赶走了一群,又来了一群,它们就像黑压压的云一样,让人压抑。

在瘟疫发生的那段时光,我们没有搬迁。狩猎活动也终止了之所以不搬迁,是不愿意让瘟疫蔓延,殃及其他乌力楞的驯鹿。

以往我们搬迁,总要把挖火塘和搭建希楞柱时戳出的坑用土填平,再把垃圾清理在一起深埋,让这样的地方不会因我们住过而留下疤痕,散发出垃圾的臭气。

请原谅我引用了书中的一些文字。这些文字细读起来,即使是驯鹿死去的这些令人悲伤的内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和生活的真实感,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适合放在枕边、桌边、手边,随时可以拿起来阅读的一本书,是让我们与自己和解,不必纠结生命的无常,把活着的每一天过好的一本书。当你闲暇下来,去品读其中的片段,感受鄂温克人的淳朴善良和山林生活的静谧美好,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