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背后的女性主义和“生存”意蕴

时间:2024-11-03 09:46:05

1

简 介

简要探寻本书的历史语境,包括社会运动和作者的成长经历,关注加拿大的历史和文学主题,寻找《绿山墙的安妮》背后的女性主义和“生存”意蕴


2

正 文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874-1942)出生在加拿大最小的省份爱德华太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

莫德后来写道 “ 我的童年与少女时代都是在卡文迪许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度过的,我家的四周都是苹果园。” 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安妮·雪莉的成长经历与莫德十分相似。这本书似乎就是莫德的自传。莫德也热爱文学,不断写作、投稿,也如愿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明,在外祖父死后,为了不让外祖母孤单生活,回到童年的家乡教书。

加拿大的女权运动开始于1876年艾米莉.霍华德,斯托组建多伦多妇女文学俱乐部,该组织是加拿大第一个争取妇女权益的协会。加拿大女权运动领袖内莉·麦克朗在学生时代就受到女权思想的影响,陆续参加一系列与女权相关的请愿活动。在1908年,出版了处女作《丹尼的播种》,获得大批支持者。而《绿山墙的安妮》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并出版的。因此,这本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女权运动思潮的影响。比如安妮对自己名字的执着,她希望被叫做“科莉迪亚”,因为这个名字“很优雅”。在遭到拒绝后,她恳求对方“在‘安’字后加一个‘e’”,可以看出安妮的独特个性,极力争取仅有的话语权。(如果大家感兴趣一定要自己去读原文,这样会有更深的体会。)

加拿大的原住民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自11世纪开始,北欧人、法国人、英国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对加拿大进行长期殖民。19世纪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拿大人进入了谋求联合和建立联邦共和国的时期。直到20世纪后期,加拿大才逐渐实现了政治、经济、司法和外交上的完全独立。

由于加拿大人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的阴影之下,“生存”成为了文学作品的永恒和经典主题。安妮从一出场就是不完美的存在,“是个女孩”“瘦小”“满脸雀斑”“红头发”是她的特征。更为凄惨的是她的身世——孤儿,父母双亡,辗转各地。因此,安妮一开始就处于着残忍的现实环境,这为后续的隐忍、成长和自我实现蓄势——变得自信、加入女王班、考上女王学校、获得最高奖学金、成为一名教师。蒙哥马利笔下的安妮角色,从一位无自我支配权的“被忽视”者,通过不断超越困境和努力拼搏终于找回独立的自我。这种身份转变,正是当时殖民地背景下加拿大国民极其向往的生活目标。可以说,“安妮角色”是浓缩了的加拿大民族精神,即在饱经沧桑后要更加坚强起来,每个人都应当信守一个中心的生存思想:坚持不懈,努力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