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往往爱抱怨社会的不公。我认为这个话题是相对的,因为本身社会就是不公平的,怨天尤人每天都会在发生,只不过我们的视角可能往往更关注弱者的发声。弱者,通俗理解为弱势的群体,没有强大的内心,但这一身份其实有时候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不同,所面对的态度也会不同,而这时候,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的人,我们往往会看作弱者,那么抱怨客观环境这种心理状态是怎么产生的呢?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向上地看待生活呢?
很早之前,我在哈佛大学公开课上看到过《幸福课》,讲的是怎么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地拥抱生活,是个很有意思而且干货满满的课程,推荐大家去看。在最近的阅读中,我无意中读到一本心理咨询入门的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利用《柳林风声》里的童话人物,为我们展示了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一步步从抑郁中走出来,最终乐观生活,开启新的人生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中,通过代入到咨询场景中,不断强大我们的内心,治愈内心世界。
开启故事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书里提到的几个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从儿童与生俱来的基础情感来看,包含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而之后的经历,会让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
接下来作者从“儿童自我状态”中,引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的概念,这一点会给育儿的宝妈宝爸们有一些启发。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然而,父母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所以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带来的后果。孩子们会从经验中学习,学到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各种初始状况,从而形成了人格的雏形。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一个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依赖他们,吃喝和情感需求都得通过他们实现。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感觉很有爱,但有时也会对你生气,这时你就会感到特别无助,也逃离不了星球,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这就是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共存的两种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作者提到的第二种心理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的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父母的角色,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有时我们也会过渡到“挑剔型父母状态”,伴随着“爱批评”、“愤怒”和“严厉”这几种情绪,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抱怨社会的不公、指责别人的错误,有时候就是我们已经代入进“父母自我状态”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我们在面临巨大压力或者遇到不公平对待时,很容易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会不自觉表现出顺从的样子,也会让别人误以为不成熟;而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会不自觉表现出挑剔的感觉,也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压力。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状态“成人状态”,会表现出更理智的感觉。
基础概念讲过后,我们就正式开始今天的故事。蛤蟆先生爱吹牛、爱冒险,喜欢追求刺激,拉着三位好友经历了一场冒险旅行,九死一生才逃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黄鼠狼霸占。蛤蟆先生和朋友们齐心协力,最终夺回了庄园。但在我们今天的故事中,蛤蟆先生却抑郁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先生开始了他与咨询师苍鹭先生的十次咨询。
做为咨询师的苍鹭,会让蛤蟆经常感到压力,提的问题,有时也会让蛤蟆感到困惑或愤怒,虽然最终蛤蟆恢复了正常,开始积极面对生活,但是过程确实不友好的,下面就让我们在撕裂中,一起去思考蛤蟆先生在这十次咨询中提到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来做咨询?谁来付咨询的费用?”这是苍鹭先生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听到蛤蟆回答是朋友帮他的时候,苍鹭直接拒绝的咨询,知道蛤蟆先生确认是为自己而咨询,自己来为咨询买单。
第二次咨询,苍鹭先生问“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敷衍地回了句还可以,却引来了苍鹭先生的追问,让蛤蟆更加关注当下的情绪,接下来给蛤蟆的情绪“测了个温”。1代表很糟糕,甚至想自杀;10代表非常愉快,我们也可以测一下自己的情绪,把答案写评论里。
不出所料,蛤蟆选择了1和2的中间位置,接着就进入正式咨询状态,蛤蟆开始讲起来自己的经历。苍鹭先生用拒绝和追问打破了蛤蟆习惯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帮助他建立了新的思考方式,在不断的反复追问蛤蟆“现状是什么感觉”,引导蛤蟆开启自我觉察之旅。
在与过去的对话中,蛤蟆先生提到了过去的冒险经历,确实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蛤蟆总是会遇到批评,否定,这时候他也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当大家对蛤蟆生气时,蛤蟆会感到很不自在,会努力让大家再重新喜欢上自己。而当蛤蟆感觉气愤,想生气时,却又怕伤害身边人,这让蛤蟆觉得自己的境遇太悲惨了,开始哽咽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蛤蟆就进入了我们上边说的“儿童自我状态”。而我们的“男二”獾,一直在扮演着“父母自我状态”,也是蛤蟆先生感到压力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獾是一个严厉、热心的社区工作者,一直在为社区的建设奔波,在蛤蟆先生咨询过程中,也发成了一段插曲。有一天,獾来到蛤蟆先生庄园,面对獾的到来,庄园的杂乱让蛤蟆先生坐立不安,害怕听到獾的责怪。而獾的到来,却是要蛤蟆先生辞去校董事会的职位,由獾来代替做,面对这一请求,蛤蟆先生自然是很愤怒的,却也不敢对獾生气,最终鼓足勇气说多一些时间考虑。随后,蛤蟆先生就在下一次的咨询中,跟苍鹭先生提起了,开始控诉獾的自作主张。其实,这时候不仅獾进入到了“父母自我状态”,蛤蟆也进入到了“父母自我状态”,让自己站在高点,控诉的别人的各种不足,期望给别人定罪,让自己得到满足。
在这一次咨询中,苍鹭先生给我们又引入一个概念“心理游戏”,来自于沟通心理学的概念。简单讲,就是人在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会导致特定的心理结局。而苍鹭先生在蛤蟆提到自己的遭遇时,却定义蛤蟆先生是在玩一个叫做“PLOM”的游戏,意思是“渺小可怜的我啊”,最终造成了蛤蟆的心理结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理游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之后的人生中,我们会自不觉地重复这些游戏,并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脚本。如果游戏有问题,脚本就会有问题,就会导致心理疾病。而蛤蟆的人生脚本错误,就来源与这个"PLOM"游戏。
从苍鹭先生来看,人在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影响最大,牵扯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人在四五岁的时候,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待别人的?他们好吗?”

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则会经历不同的心理游戏,产生不同的人生走向。就比如“我不好;你好”的选项,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就会产生低自尊,却更善待别人。于是,这一类人就经常会玩那些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比如“我真不行”,游戏玩家会确定他们是不幸的,并随时能说出一长串不行的遭遇,有些人会竭尽全力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很容易就会使人陷入抑郁中。另外还有比如:“PLOM”意思是“可怜弱小的我”,“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等。这些游戏是很危险的,因为如果你尊重或你爱的人放弃你,你肯定会觉得痛苦、孤零零一个人,那些觉得“我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会产生自杀的想法,非常凄凉,也很可怕。这时候,人们在玩这些受害者游戏时,就会不自觉地进入“悲伤的儿童状态”。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走向“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觉得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好,这类玩家通常会玩一些让自己感到愤怒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游戏,这样,就能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把别人代入到自己游戏内。比如:”NICYYSOB“意思是”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人们经常会在工作场合玩到这种游戏,跟我们最近常说的”职场霸凌“会比较像。有个人犯了错,上司发现后,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大声咆哮,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来证明”我好;你不好“,他们会证明别人无能而不可信,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而在类玩家也会玩到其他游戏,比如:”你为什么总让我很失望“这个就是最近很流行的”职场PUA“,处在这一坐标的人,最为极端的操作,就是谋杀,不过好在只有少数人会这么极端。这类人也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挑剔型父母状态“。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有时候他们也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比如”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来这是虚情假意。不过,这类人却很少会出现抑郁的情况,毕竟愤怒能够有效地抵抗抑郁。
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我们在高德上叫了一辆车,结果等了好久,司机取消订单了,这时候,处在”我好;你不好“的人就会非常生气,打电话给平台玩”我抓到你了,你个混蛋“的游戏;而处在”我不好,你好“的人,此时并不会生气,有可能还会感到悲伤,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不重要的乘客,有时候也会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把事情安排妥当。
关于心理游戏,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在著作《人间游戏》中,提到了我们经常见到的100种心理游戏,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我也会在下篇文章中跟大家一起分享游戏心得。
最终,在蛤蟆先生不断的自我觉察中,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过去,通过心理状态的代入和反思,意识到了自己出错的认识脚本,打开了回忆的闸门,获得了超越剧本的上帝视角,局外人的视角,并根据自己在的内心,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蛤蟆先生开始变得更加独立,不会再依赖别人,也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怕被训斥,在故事的最后,蛤蟆先生康复了,并向朋友们宣布,他打算卖掉庄园,到伦敦开一家房地产公司,另外他还加入了业余戏剧社,一切都在变好。蛤蟆先生不仅走出了抑郁,还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最后,以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苍鹭对蛤蟆说的一段话,来作为本片文章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