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去旅行的时候,静心阅读一本好书,跟着书中的主人公,感受路途的曼妙风景和人生百态。带来的感触和愉悦,不亚于达成一次蓄谋已久的旅行。
最近让灵魂自由漫游的书,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矛盾文化奖获奖作品”、“董宇辉再三强烈推荐”、“鄂温克族人的百年孤独”...诸多溢美之词,去年看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我,深深被种草。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开端文字,预示着这是一个漫长而命运多舛的故事。
长篇小说的开头,都是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作叙事结构的铺垫。
前面1-2个章节稍显枯燥,不时要捋一捋人物之间的关系,请耐着性子看下去,迈过这些章节后,会渐入佳境,欲罢不能。故事跌宕起伏,灵魂愉悦步入正途,一路风景一路享受。
说来有点惭愧,书去年就买了,今年才看完。不得不说,热点频繁、短视频横行的当下,要隔绝外界,静下心来阅读一本长篇小说,还真有点难。
周末不忙趁着放空的状态,终于一口气把《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完。
一壶茶、一本书,累了起身走动下,或者换一个坐姿,额尔古纳河岸茂密的森林、鄂温克族原始驯鹿生活、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文化、乌力楞浪漫的星空和飘雪、生命的热恋和命运的悲壮...
沉醉其中,让我忘记初夏的闷热,忘记窗外的瓢泼大雨,忘记看身边手机的信息、忘记天色渐渐变暗沉。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心静自然凉,看书果然是夏日解暑降温的好方法。不过,或许也和书中大段描写鄂温克族”冰雪寒冷“有关。
因为《额尔古纳河右岸》,想着哪一天去呼伦贝尔的话,一定要去鄂温克族居住的河岸看一看。
温暖细腻的笔触
鄂温克族原始古朴生活 引人入胜
大多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有一个共性:植根于作者热爱的一方热土,饱含深情地描绘地域风貌、风土人情;
关注这片土地上的家族兴衰、时代变迁下的人物命运。叙事宏大、个人成长、爱恨和时代洪流交织,给人反思和心灵震撼。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蛙》、梁晓声的《人世间》,无不如此。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将视角对准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讲述一群以驯鹿、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近百年的命运沉浮。
独特的森林迁徙生活方式、特色鲜明的山河地貌和风俗习惯、神秘色彩的萨满宗教信仰,引人入胜。
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源自俄语,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界河,右岸属中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境内。
虽人不能两岸自由通行,但“物物交换”的贸易一直不断。
小说开始的篇章中,鄂温克最早接触的外人,便是帮忙交换物资的俄国人。
没想到看《额尔古纳河右岸》,顺便温习了一段历史。
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是鄂温克民族独特的驯鹿、狩猎文化。比如鹿喜欢吃盐巴、怎么割鹿角阉公鹿,以及月圆之夜,划着桦皮船,猎杀四五百斤重的”堪达罕“。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浪漫和细腻描写这一切,让《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别于其他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命运的坎坷中,始终有一抹动人的温情。
作者不只一次赞美驯鹿,
“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虽然它曾经带走我的亲人,但我还是那么爱它。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猎杀靠近的”堪达罕“,氛围的描写是唯美的,
”它向湖心靠近的时候,水中的月亮就被它拨弄得破碎了,水面上荡漾着金黄色的月亮残片,让人为月亮心疼着。“
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小说中的很多场景描写,都是很好的学习范文。
“月亮周围没有一丝云,明净极了,让人担心没遮没拦的它,会突然掉到地上”
“河变宽了,最后到了一个大转弯的地方,就好像刚分娩的女人一样,在它旁侧溢出一个椭圆的小湖泊...”
书中很多对于风声、雨雪、雷电等大自然的描述,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性爱的描写,也融入额尔古纳河一带美好自然风光:
“在那个动人缠绵的过程,我一直看着天上的云,有一片白云连绵在一起,由东向西飘荡着,看上去就像一条天河。
而我的身下,也流淌着一条天河,那是女人独有的一条暗河,它只为所爱的男人而涌流。”
而每次故事剧情的涌动,如节庆婚丧、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鄂温克族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萨满。
《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于萨满的选定、祭祀的服饰、器皿、仪式,都有细致的描写。鄂温克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信仰、敬畏自然生灵的态度,让人无比动容。
极寒之地的鄂温克族,因为迟子建的温暖笔触,畅游的心神不会感到寒冷,灵魂就像住进有火盆的乌力楞,再冷也有温暖的底色。
生命无常,学会释然
专注眼前,过好当下
没有风雪和动荡,鄂温克人在乌力楞的群居生活,宁静美好。
但岁月不会永远静好。狂暴的雷雨、极寒的冰雪、不期而遇的野兽、突如其来的瘟疫,不经意间就带走族人的生命。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
左岸俄国强盗的侵袭、日本军队的侵略、解放战争+剿匪、文革...低调隐匿于山林的鄂温克人,也不可避免地被被裹挟进时代的洪流,带来伤痛和离别。
生命无常!一边看《额尔古纳河右岸》一边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小说以百岁鄂温克老奶奶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我”从出生到暮年的人生经历。
小说主人公原型,百岁老人玛丽亚-索
其中,死亡贯穿漫长人生:幼年时夭折的妹妹、少年时被雷击身亡的父亲,壮年时被冻死的第一任丈夫,中年时被熊杀害的第二任丈夫、晚年时被大儿子误杀的小儿子、以及被时代冲击迷茫自杀的孙女...
除了自己的骨血至亲,成为萨满的弟媳妮浩,”每次救活一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孩子“的残酷宿命,也让“我”,一次一次经历侄子侄女未成年就夭折的悲痛。
然而,每次不管遇到什么人求救,妮浩还是义无反顾地穿上萨满祭祀祈祷的”战衣“,悲壮地跳起救世之舞。
最后一舞,妮浩把自己带走了,换来倾盆大雨,熄灭森林的熊熊大火。
生命的逝去,像额尔古纳河流淌的河水,像每年冬天来临的风雪,从不间断。
有的如同树上掉落的树叶,漫不经心;有的像天上的流星,轻盈划过;有的像闪电雷鸣,惊天动地;也有的像顿悟圆寂,释放善意后欣然拥抱死亡。
一生要强、倔强的姑姑伊芙琳,和不爱自己的丈夫相爱相杀,相互折磨大半辈子后,最终释然。
迎接死亡的日子里,她让清风驱散了心中所有世俗的愤怒,让花朵作为食物洗净她肠中淤积的油腻,安然洁净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不同,但生命总会在某一处,有着惊人的相似。
《额尔古纳河右岸》人物群像的命运里,总有人的命运,在某一刻和你重合,引发共情共鸣。每个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点缀在生命里的希望和梦想,使它有所差异。
学会释然,放下执念,才能像书中的”我“一样,有强大的内心,坦然面对亲人的离世。
书中另外一个活得坦然的,是心思简单的安草儿,一天该做什么?安排得仅仅有条。
不焦虑,过好当下,恰恰是现代人不大懂的道理。
就在大家纷纷搬出大山,乔迁到乡镇定居后,这一老一少,固守着内心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以驯鹿为伴,在乌力楞宁静地生活着。
时代的齿轮总是向前的,随着山林的减小、城市进程的推进,鄂温克族古老传统的驯鹿生活方式,会怎样延续下去?年轻一辈的人生和命运,会怎么演绎?
当传统生活遭遇现代文明,身陷其中的人何去何从?除了鄂温克人,很多从山林、乡村、小城镇走出来的年轻人,似乎也经常陷入迷茫。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后带来的反思,具有普适性。
作为迷茫中的一员,我也没有很好的答案,但小说的结尾,给人启示和力量。
”我依然守着这团火,她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守住内心,心火不灭,对生活保持热爱,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再漫长的风雪,也终有结束的一天。
愿每个人都有一颗炙热的心,安然度过漫长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