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4-07-13 14:00:18

无论成书背景、作者世界观、写作内容、写作风格,这两本书都没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灵魂深处还是有一致的地方:安娜在热切追求爱情、自由的疯狂之下,掩饰不住内心强烈的孤独与失落,并因此走向死亡;同样,在布恩迪亚家族命中注定的孤独死亡的命运中,还有对爱情和自由矢志不渝甚至疯狂的追求和生活。不同的是,列文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要是我没有这些信仰,不知道应该为上帝而不是为自己的需要生活,我会是什么样子的人呢?我将会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会去抢劫,会去欺骗,会去杀人。那些构成我生活中欢乐的主要的东西,对我来说也就不存在了。’要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认他怎样努力设想,也无法想像自己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充满兽性的东西。‘我曾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但是,思想不可能为我的问题提供答案——它无法达到这个水平。是生活本身,通过我对善与恶的分辨给了我答案。’”

但布恩迪亚家族的所有人却不能也不会找到类似的信仰和追求,只能寄希望于魔幻:先知、升天、魂灵。

但是两者都是现实的:《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十九世纪的现实写照,《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的现实写照。俄国的十九世纪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有先进文化、制度、生产力的社会,而从十八世纪开始的近百年的拉丁美洲可能是野蛮、封闭、不开化、被奴役和被排斥的社会。所以《安娜·卡列宁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百年孤独》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没有起伏的人物内心矛盾和冲突、甚至很多人物没有认真的肖像,就像一个记忆力顽强,但讲述有点混乱的老人在絮絮叨叨的讲他的回忆。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说《百年孤独》艰涩难读,但我却相反,感觉读起来非常顺畅和没有压力,可以连着近五个小时,在公交车、动车、吃饭、地铁上阅读,而没有困意和疲倦。还不到两天时间,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了整本书。在《百年孤独》这位老人的絮絮叨叨中,我看到了我自己和身边人的很多影子,也许这就是它站在名著之列的原因吧。甚至读它比读《安娜·卡列宁娜》让我感觉更轻松、更易懂——虽然,我也在《安娜·卡列宁娜》中看到类似的不同影子。

虽然《百年孤独》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影子,但《安娜·卡列宁娜》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更深处的影子。或许是因为《百年孤独》只能提出问题除了寄托于魔幻就找不到答案,但《安娜·卡列宁娜》不仅提出了答案,还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了答案——即使是片面,不是地球是圆的这样确定的答案,但至少是可以让我信服的答案。

我看的这本书名叫《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内容翻译得很好,但我还是愿意用以前读过的另外一本书名《安娜·卡列宁娜》称呼它,也许是因为安娜的丈夫叫卡列宁吧,我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