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评语(读《三国》有感)

时间:2024-07-24 12:15:5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流传千古的苏词经典,瞬间把我的思绪拉扯到波澜壮阔的赤壁战场。我仿佛看到英姿飒爽的公瑾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时那种一夫当关的坦然,我仿佛看到仙风道骨的孔明登上七星坛呼风唤雨时那种智珠在握的自信。这不禁重新燃起了我曾经阅读《三国演义》时一度沸腾过的热血。

那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罗贯中的大胆创新,把呆板严肃的历史化腐朽为神奇,为后世呈现了一场热血澎湃、生动传奇的历史盛宴。《三国》,注定要成为所有读者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典片段之一。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千里单骑等,一幕幕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无不体现出作者妙笔生花的文字功力与别出心裁的构思本领。四大名著的美誉,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认同,是对他的尊重。

一部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甚至震撼人心,并不在于它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在于它优美华丽的语言,而是在于它拥有着独特的思想,在于它拥有着能够与读者产生心灵碰撞的力量。这种思想,这种力量,不会因为时代进步而落后,不会因为岁月变迁而沧桑。但凡能够成为名著的,无一不是历经在浩瀚书海中淘金似的考验,总是都有这一相似之处——常读常新。《三国演义》正是这样一部常读常新的好书。

由“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至理名言开始破题,在东汉末年,动乱不堪的世道框架下,开始精心搭建三国争霸的旷世舞台。洋洋数十万言,见证了一个世纪从统一到分裂,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变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正气凛然、义薄云天的关云长,阴险奸诈却又坦诚豁达的曹操,生性软弱却又胸怀大志的刘备,一个个性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角色自罗贯中的笔尖诞生,逐一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场历史与文学的交织缠绵。

明代蒋大器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高度评价来为《三国》作序,在我看来,是十分恰当的。《三国》不仅以其内容情节宏伟著称,更是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匠心独具,把一直以来艰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改变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对古代文学、语言的进步发展可谓是一个不小的创举。也只有写得出《三国》这种宏伟气势的作者,才会拥有如此大气魄、大视野,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一贯以来的语言形式。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也透着一股杞人忧天的消极意味。事实上,看三国也就是看人生,每一个国家都有兴盛与衰败,每一个人生也都有辉煌与黯淡。书中开篇的《临江仙》写得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便是老来回首,淡看人生的豁达。

前尘往事随云烟,而今回首再重阅。遥望江涛滚滚,不知几多英雄豪杰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文臣谋士也好,兵者武将也罢,在历史的宏篇巨幅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然而,正是这些渺小,一笔一划,为历史这一幅苍白的巨作填上了缤纷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