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历史经典 | 世界读书日

时间:2024-09-15 10:45:22

1.《国史大纲》


一部简要而经典的中国通史
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国史大纲》“引论”表达了钱穆先生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
(一)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二)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综合钱穆所说,围绕民族救亡这一根本问题,《国史大纲》至少负有三项任务。
第一,简要阐明“我国家民族以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指出中国“生力”何在。
第二,客观映照出“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指出中国“病原”何在。
第三,由认识而了解,由了解而生感情,让国民自觉醒悟到“我该怎么办”。
径言之,《国史大纲》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现时,答案则返求诸历史。

《国史大纲》成书于艰苦的抗战年代,因此,文中处处可见钱穆先生的忧患之情。该书于一九四〇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




2.《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著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代表作
了解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必读书
也是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


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傅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出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系,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
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汉,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能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阙失也。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






3.《史记》(文白对照本)
司马迁 著;张大可 译

人人都能读懂
人人都会爱读的
文白对照本《史记》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语译
《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4.《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 著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

司马谈在建元、元封之间,做了太史公。根据朱希祖先生的考证,太史公是官名,正名应该是太史令,称公者是楚制之别名,司马迁是追慕楚文化的,所以也就用楚制来称呼其父,后来并且自称了。太史公之秩是六百石,和下大夫之秩相当。
司马谈之做太史公大概在司马迁生下不久以前。他前后在职约有三十年的光景。司马谈重新收拾起远祖的事业来了,他有满腔的抱负,做一个职业的历史家和星卜式的天文家。不过他这抱负并没有在自身上实现,最后却热切地交付了自己天才的儿子。
现在惟一可以看出司马谈的全部学问和锐敏而正确的眼光的是他那不朽的论文——《论六家要旨》。这是对上古学术的总结算和总评价。他首先把上古的学术分而为六派,这就是: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以下的文字便分为两段,前一段先提结论,对各家的得失,予以确切中肯的批评,后一段则对于这结论又一一加以证明。这叙述方法已经见出有科学头脑。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我国一部透过西方文学批评视角全面审视、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学术专著。作者将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精确概括为“浪漫的自然主义精神”,并对《史记》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剖析和高度评价,确立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以生命和生活为切入点,以李白的道家特征为推阐中心,以李白充溢的生命力和浪漫的热情为贯穿主线,旁涉其政治、思想、性情、文学等各个方面,勾勒出一个鲜活的诗人形象。




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著

第一部中国服饰通史
沈从文先生潜心二十余年研究
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学科奠基之作
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中国人的家庭藏书

这本书的写成充满了艰辛。
写关于中国服饰的书,是从沈先生接受周总理的委托开始的,直到生命的最后,沈先生都在做这件事情。那时候,中国领导人出访,尤其总理出访,礼品图书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而且到各个国家去,人家都有服饰博物馆和蜡像馆。
总理在一次特别会议中讲,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我们应该编一部礼品书。1964年受总理委托,历史博物馆请沈从文先生开始编写这样一部书,还批给了沈先生八名助手的名额。这部书是通过图像来研究古代服饰。沈先生原计划是编一部十卷本的大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先生说算试编本,选了200幅图,请历史博物馆同事帮他完成。




6.《希罗多德历史》(全两册)
[古希腊]希罗多德 著;王以铸 译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不朽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历史学和政治学经典

以希波战争为主线,广泛地记述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包括希腊及相关国家的历史传说、风土民情和逸闻趣事等

本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全书可以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部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后半部开始叙述战争本身。

扫码购买



7.《罗马史》(全四册)
[德]特奥多尔·蒙森 著;李稼年 译

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蒙森
耗费三十余年心血完成的史学巨著

讲述罗马如何从一座城成长为一个帝国的故事
本书于19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遗。”

《罗马史》自罗马起源写起,至公元前46年塔普斯会战停笔,可谓罗马王政与贵族共和国的断代史。本书详尽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扫码购买


8.《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托克维尔 著; 冯棠 译

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的分析

了解法国大革命必读书


托克维尔之问——

何以法国人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尝试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为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过去的东西带进他们的新天地∶他们为自己制订了种种限制,要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我试图深入到旧制度的心脏。

——托克维尔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因其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扫码购买



9.《历史是什么?》

[英] E.H.卡尔 著;陈恒 译


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

卡尔妙笔生花,使人读来爱不释手

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严肃的历史学家是那些认为所有价值具有受历史限制特性的人,而不是那些宣称自己的价值超越历史客观存在的人。

历史是运动;运动包含比较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学家比较喜欢以“进步的”、“反动的”这类比较性的词语来表达他们的道德判断,而不是以“好”、“坏”这类没有比较含义的绝对词语;这就是不以某些绝对的标准来定义不同的社会或历史现象,而是依据它们之间彼此的关系来定义。

此外,当我们检测这些假定为绝对的、超历史之外的价值时,我们发现这些价值实际上蕴藏于历史之中。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出现的特别价值或理想要依据时间、地点的历史环境来解释。像平等、自由、正义、自然法这类假设的绝对观念的内容是依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每一个群体都有扎根于历史之中的自我价值。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最透彻地说明“历史”这一概念的历史学家之一,批判了“只有史料才能如实地反映历史事实”的观点,一再告诫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史料,是一位试图把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