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一个小孩视角下的人间,究竟有多少悲与喜?

时间:2024-12-16 10:31:50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骆驼怕狼,所以人们才给它们带上铃铛,狼就不敢来侵犯了。

我对爸爸说,不对,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寂寞,才给骆驼戴上铃铛,增加行路的情趣。

同一件事,在成年人眼中,现实而残酷,而在小孩子的眼中,却浪漫而美丽。

《城南旧事》一书,正是以一个小孩子质朴,单纯,善良的视角,来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没有了成年人的世故和圆滑,只留下丝丝温馨的惆怅,化作淡淡的乡愁,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惠安馆的故事

六岁的英子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姑娘,她随父母从日本回到了北京城。

她们家就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胡同里,这条胡同的最前头,是一家会馆,人们叫它惠安馆,主要接待来北京念书的学生。

惠安馆守大门的是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疯子女儿叫秀贞,她天天站在大门口向斜对面的胡同张望,就像是在等什么人似的。

大人们对英子说,看见“女疯子”就要躲着走。

可英子觉得这个疯子姐姐很漂亮,天天打扮得整整齐齐的,看上去一点也不可怕。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冷漠和麻木,别人的苦难在他们口中就成了一个笑话—“女疯子”。

而对一个还拥有纯真心灵的小孩子来说,她是靠直觉去观察世界的,她并不认为“女疯子”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有一天,英子路过惠安馆门口,被疯女人秀贞拉住了,英子觉得很意外,也有点小开心。

秀贞问英子,见没见过一个叫小桂子的女孩子,那是她的女儿。

她还对英子说,小桂子的爹叫思康,他回老家去了,还没有回来。

可是英子偷听到宋妈与别人的闲话,知道秀贞父母,因为秀贞还没嫁人就生下女儿,怕左邻右舍闲话,就把刚生的婴儿丢到了城墙根下。

英子看到秀贞想女儿,觉得她很可怜,她问秀贞怎样才知道是小桂子呢?

秀贞告诉她小桂子脖颈后有青青的胎记,英子把这件事放在了心里。

秀贞遇人不淑生下了小孩,在那个男权时代,本身就已经很悲惨了。不仅没被同情,反而连无辜的孩子,都被亲人遗弃。

如果所谓的道德是对弱者思想上的绑架,那么礼教就是两个字“吃人”。

英子小小的心灵没有成年人这么多桎梏,她对秀贞母女的离散,充满了同情。

与此同时,英子还交了一个叫妞儿的小朋友。

英子常常请她到自家西厢院子里玩,那是英子童年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妞儿对英子说,她是父母捡来的,他们对她又打又骂,逼她学戏赚钱。

她身上到处是伤痕,她好想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英子发现妞儿长相很像秀贞,又看她脖颈后有青记,认定她就是秀贞要找的女儿。

妞儿果然就是秀贞的女儿,母女二人相认后,立刻就要起程去寻找爸爸思康。

但在赶火车的时候,母女二人一同丧命在火车轮下。

悲剧总是在以为苦尽甘来的时候发生。秀贞与妞儿走了,在母子重逢的时候,去了天堂。

已经麻木的人们很快遗忘了,他们眼中那个拐走女孩的疯女人。

但在英子心中,秀贞和妞儿的悲剧,让她心中总有那么一丝痛惜,萦绕在心头。

其实这个悲剧就是新旧时代交替下底层人物的悲哀,它并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的共性,秀贞母女就是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

封建礼教制度已经把成年人的思想变得麻木冷漠和不仁。

厚嘴唇的年轻人

在秀贞和妞儿去世后,英子一家就迁居到新帘子胡同。

一天英子在离家不远的荒园中,见到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正在草丛中清理东西,见到借寻足球而来的英子,他吓了一跳。

他对陌生的小英子很友好,他很和善的对英子说,他不是个坏人。

英子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来源,只是凭直觉觉得这个年青人的东西不是他自己的。

但看小伙厚厚的双唇,加上温和的语气,英子觉得他也不像是歹人。

小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他们心灵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他们对坏人的定义就是凶神恶煞,而眼前的小哥哥温和善良,怎么也跟坏人扯不上关系。

英子第二次在荒园见到厚嘴唇的年青人时,他跟英子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弟弟,读书年年都考学校第一名,弟弟的志向就是去国外留学。

可是自己家里面没有钱,还有一个老娘,根本没钱供弟弟求学。

为了让弟弟好好学习,自己只有挺而走险去偷窃,来供养老娘和兄弟。

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小偷,但在母亲和兄弟眼中,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

他觉得很矛盾,也很无奈,他问英子,在英子眼中自己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听了,认真地摇了摇头,她分不清好人坏人,就像她分不清天空和大海一样。

二人相约等他兄弟考上大学留洋时,一起去看大海。

英子本能上觉得这个哥哥是好人,但又无法开脱他的偷窃行为。

事实上好人坏人都是相对于而言的。这个年青人只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上这条路,这也从旁折射出那个时代背景,社会动荡,百姓生存艰难。

英子在毕业典礼后,又来到荒园,她在荒草地上捡起一个小铜佛。

一个便衣警察看见了他手中的东西,问她是那来的,英子指着草地说,是在那儿捡的。不想警察顺到这条线索抓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让英子非常自责,她觉得自己好像出卖了朋友一样。

妈妈对英子说,英子喜欢写文章,长大后就写一本抓小偷的书。

英子很反感把小偷这两字用在年青人身上。

英子对她妈妈说,我长大了要写的一本书是,我们看海去。

成年人的目光很挑剔,他们总是把目光放在结果上,而小孩子却是用心来感受人或物的内在情感。

他们对好坏的区分往往比成人更加感性,充满了悲悯。

如果能好好生活,谁愿意去作贼呢?厚嘴唇青年被抓,他的母亲和兄弟,必然境遇更差。

这归根到底是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造就的底层人物的悲剧。

兰姨娘的故事

兰姨娘来到英子家很突然,她是施家出走的姨太太,喜欢帮忙的父亲不避嫌收留了她。

兰姨娘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她告诉妈妈自己三岁就被亲娘卖掉给哥哥治病,二十岁又被卖给施老头做小妾,地位低下,受尽苦楚。

自己不想与施老头耗一辈子,才选择了离开施家。

在父亲的眼中,兰姨娘离开施家是一种觉醒的反抗和斗争,他欣赏这个弱女子身上的勇气和智慧。

兰姨娘对父亲仗义收留也倍加感激,二人暗生情愫。

但善良的本性,让她没有踏过底线。

在英子眼中,她只觉得兰姨娘好可怜,三岁就没了妈妈,她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直到有一次,英子亲眼看到她爸的手拉住兰姨娘的手时,英子才觉察出了爸爸喜欢兰姨娘。

英子很心慌,她怕爸爸抛弃妈妈,让自己成了没妈的孩子。

这时,英子一向讨厌的德贤叔又来到家里。

德贤叔是父亲很欣赏的新青年,但他每次来,都只与父亲交谈,从不理家中的其它人,所以英子不太喜欢他。

不过这次德贤叔来,让英子心中有了一个想法。

英子先对兰姨娘夸赞德贤叔有学问,是个大知识分子。

然后又来到德贤叔房中,说兰姨娘夸德贤叔眼晴很神气,是个大先生。

兰姨娘是一个敢于追求幸福女人也是一个聪明的人。

她的悲剧在于早年的她没有选择,等她能自己作主的时候,她依旧选择了善良,而英子的举动,也促使她尽快的作了决择。

果然二人在小英子的帮助下,熟悉起来,花前月下,两人相爱了。

当他们提出要一起走的时候,父亲非常意外,但他还是成全了他们。

走的那天父亲喝了很多酒,看到父亲落寞的样子,英子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对不住父亲了。

在小孩子眼中,家就是有爸爸有妈妈,她不想让住何人破坏他们,即便是她很喜欢的兰姨。

兰姨的选择,也拆射出底层不幸人物的人性光辉,虽然自身经历过痛苦,但仍然不愿意看见别人的苦痛。

宋妈的命运

宋妈是英子家雇用的奶妈,跟英子一家相处得很好。

宋妈自己也有两个孩子,英子问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家的孩子。

宋妈叹了口气,告诉英子,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她一样好命。

宋妈嫁的男人不争气,好赌,还动不动就打她。家里没有钱,宋妈才来到英子家当奶妈。

宋妈虽然爱唠叨,但她很勤快,也很善良。

她每天都会给英子扎辫子,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每样事都做得周到,妥贴。

所以他们一家人都舍不得让宋妈离开,于是宋妈在英子家一做就是四年。

宋妈就是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朴实善良是本性,但偶尔也会八卦。

她对疯女人的态度,也是受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云亦云是她这个阶层的通病,她们没有自身的分析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社会舆论的导向。

一天宋妈的侄儿来英子家找宋妈,宋妈问起自己的儿子和丫头的情况。

侄儿支支吾吾的回答,让宋妈心中起了疑团。

她写信让孩子他爸带上儿子小栓子来北京,她想见见小栓子。

宋妈的男人又来了,依旧是一个人来的。

直到这时,宋妈才知道了儿子在两年前就已经死了,女儿也被丈夫送了人。

这种打击让宋妈一度陷入了绝望。

英子知道这全怪宋妈的男人,她为宋妈嫁这样一个男人感到愤愤不平。

一看到她的丈夫,英子打心里就很讨厌他,对他没一点好脸色。

小孩子的世界爱憎很分明,他们没有成人的虚伪圆滑,他们的爱恨会表现在脸上。

可是最后,宋妈还是在英子父母的劝说下,选择与那个不靠谱的丈夫回到了老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在男人是天的时代,女人是没有什么地位,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宋妈的世界很单纯,她不识字,也认不到几个人,她的思想完全来自于周围的熏陶。

人们都说男尊女卑,都要她以夫为天,所以哪怕她也知道丈夫是个烂人,她还是会按照传统观念去做。

听天由命贯穿了她的一生。她的性格也注定了她的结局。

我们从英子的眼中,看到了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还有让她理解不了的结局。

爸爸的花儿谢了

英子小学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爸爸没有来,因为英子的父亲病了,病得很严重。

英子很紧张,毕业典礼上有她代表同学的致谢演讲。她希望父亲能来给她鼓励。

爸爸笑着说:不要怕,任何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都能闯过去。

在英子的记忆中,爸爸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在英子刚上学的时候,就不准她坐车去学校,英子早上有赖床的毛病,总是迟到,所以每天都很紧张。

有一次,又起来晚了,英子就准备不去上学了,可父亲很生气地走到床前,命令英子马上起来去上学。

英子没有听,父亲急了,拿着鸡毛惮子就打。

最后英子还是到学校去了。从这以后,英子再也没有赖过床了。

在英子的眼中,父亲既是严父又是慈父,母亲就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家庭主妇。

父亲不能来参加典礼,让英子心很不安,她总是想起父亲的往事。

小学毕业典礼结束后,老师说同学们是大人了,要懂事了。

宋妈,兰姨,厚嘴男青年都说过英子长大了,要懂事了。

可英子不想长大,因为长大了,他们都不知那儿去了。

爸爸也不再拿英子当孩子了。爸爸对英子说,他走了后,要英子帮妈妈管家。

爸爸终究走了。

英子明白爸爸离开后,自己就要承担起爸爸的责任了,她不能再是那个被父母宠着的小姑娘了。

英子的懂事,让人在心疼之余,又不禁为她的坚强所感动。

全书透过英子的目光,看人生百态,以童心对待现实的伤痛,在沉重的生活下

保留一片快乐的净土,让乡愁幽远绵长,沉重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