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格林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时间:2024-09-28 11:46:00

01《格林童话》原本就不是写给孩子的


现在《格林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代表,但是在它诞生的19世纪初,却是同时面向儿童和成人。原因就在《格林童话》的收集者格林兄弟身上,他们原本收集的是德国民间故事,结集成书也不叫《格林童话》,而是叫《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格林兄弟收集德国民间故事的初衷,就是想在德国民间传统消失殆尽之前,将之记录下来。格林兄弟收集民间故事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收集到的民间故事的研究,建立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可以说《格林童话》一开始就面向学术界的,而且如果你看《格林童话》第一版的时候,就能看到格林兄弟是按照学术准则来进行。他们当时表示,只要能出版,让他们放弃版税都行。

不曾想《格林童话》第一版销量远超预期,而且客户大多是家里有孩子的。这激励了格林兄弟,他们听取批评和建议,不断修改,使之更加适合儿童阅读,逐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变成了《格林童话》,成为全世界儿童的集体记忆。2005年,《格林童话》第一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02《格林童话》更宏大的目标:对抗法国,塑造德意志民族


社会科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想象的共同体”,就是民族不是客观实体,而是人们一种主观性的想象。人们通过对一系列符号的认同,想象我们是同一群人,就是一个民族。

《格林童话》在德意志民族的塑造中,起的就是“符号”的作用。具体来说,这还要联系到《格林童话》诞生的时代背景中去。

德意志地区历史上处于长时间分裂之中。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发生大革命,接着拿破仑崛起,他率领法军在1805年打败俄罗斯奥地利联军;1806年击败普鲁士,彻底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国。

这时候德国知识分子发现:“德国既不像美国、法国和瑞士一样,有一部宪法作为立国的基础,形成一个政治民族,甚至德意志在哪里、谁是德意志人,也是一个问题。”德意志民族想要结束混乱,向前发展,只有构建民族国家,但是前提条件是唤醒民族意识,得到民族认同。

这时候《格林童话》的成书正是时候,文化记忆就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角色,通过对古老民间故事的回忆来表现曾经的德意志民族。

因此我们看到《格林童话》中主人公,形象都是美丽、勤劳、天真,很少带有“聪明”这个特质。而类似故事结构的法国童话,对比起来主人公就是诡计多端。这就给人一种暗示:法国推崇的人是狡猾之辈,而德意志推崇的则是美丽勤劳天真之人,前者是已经堕落的、没有前途的;而后者前途大大的。

就这样,德国共享这样一种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记忆:我们是什么,不是什么。《格林童话》通过故事来传递价值观、有助于塑造民族认同。

03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主角?


小时候有多少人会带入童话里的主人公,为主人公的遭遇捏一把汗,同时也羡慕主人公的奇妙经历,甚至只是每个都是大团圆结局。

但当我们翻开《格林童话》,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故事主角,那什么样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主角呢?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自然研究了这个话题。

作者把主角分为男主和女主。

首先来看男主。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格林童话》中的男主,就是“天真”二字。“无知”、“愚蠢”、“没用”、“傻笨”、“天真”、“无邪”:这些词反反复复被拿来形容格林童话的主人公。


正因为“天真”,所以无所畏惧,他们才不怕未来路途中的未知挑战。

男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情。男主一旦展示出,尤其是对自然万物的同情,以及随之而来的谦逊态度,那么他之后肯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天真、谦逊、同情这种男主特质也是德意志文学上的传统,比如中世纪史诗作家艾申巴赫的作品中有个主角,被视为骑士精神的最高理想化身,身上就有天真、谦逊、同情的特质。同样,在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主人公,也是不知害怕为何物。之后的歌德作品《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浪漫主义时代许多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在对世俗事务一无所知的状态下,踏上前往远方蓝天外的旅程。

那么女主呢?一定要美丽、精通家务,会干活。

美丽自不必说,典型代表是《白雪公主》。故事开头,文字形容白雪公主的美貌是“皮肤长得能像这洁白的雪一样娇嫩,头发像这窗子的乌木一样乌黑发亮”。此外《灰姑娘》《莴苣姑娘》,就连《青蛙王子》中的公主漂亮的也是“让太阳都惊讶不已”。

另外一个女主必备的特质是会干家务活。比如在故事《纺锤、梭子和针》中,女主因为其出色的家庭事务得到王子青睐,这就有个潜台词:假如女子有家庭能力,就能帮助她从卑微到高贵。甚至女主因为纺纱等劳动,可以拯救亲人,故事《十二兄弟》中,年轻的女主为了将哥哥们从诅咒中解救出来,整整七年一言不发地纺纱。


04反派的秘密为什么反派很多是继母?


想要故事好看,主角必须经历一番,这时候反派的出场就必不可少。

如果说起《格林童话》中的反派,那么继母就不可少,他们的存在感有时候遮住了主角的光辉。比如《白雪公主》中的继母、《灰姑娘》中的继母等等。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灰姑娘继母


为什么童话中的反派继母,出场次数高,存在感强呢?

其实当我们翻开《格林童话》第一版,会发现迫害白雪公主的不是继母,而是生母。也许格林兄弟无法解释为什么生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迫害,就在之后的修改中把生母改成了继母。

另外一个解释是和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欧洲产妇死亡率高,很多母亲在生下孩子没多久就去世了,这时候父亲续弦,就产生了很多继母。另外继母迫害前妻生的孩子动机很足,因为当时欧洲实行长子继承制,为了自己孩子有个良好的前途,继母就开始行动了。

还有一点很少人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心理转变。这一点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儿童随着不断长大,感觉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经常会感到被父母怠慢,久而久之他们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增加,这种不满驱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己不是亲生”的想法。不少孩子会幻想自己有一个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父母,这就是名门幻想。而很多继母反派的诞生,是孩子们幻想中的投射。


05结尾


《格林童话》自产生后,就产生了不小影响,不过二战后,对它的争议也时有发生,最常见的争议是《格林童话》故事中的性别偏见、反犹主义、黑暗暴力等。甚至当二战德国战败,格林童话就开始被视作德国变态、残忍的国民心理的滋养品和反映物。卡尔维诺就说:“格林残忍童话中的场景绝对不会在意大利童话中出现”。

这个就偏激了,不管怎样,《格林童话》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潜意识:人们不想只是听到规训,而是想听巨人和城堡,想听自己不知道的故事,想听可以自己脑袋瓜的故事。对它的解读、演绎,就像童话中主角一样,永远在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