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读经典8:15讲精读苏轼》
崔 铭 著
李又顺 策划
刘西越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课读经典”系列之一种,由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广有影响的名家(梁衡、鲍鹏山、戴建业等)作序推荐。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享“千古第一文人”之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偶像。本书将苏轼生平拆解成了一个个篇幅短小的故事,收录并精读70余篇宋代大家的诗、词、文,既是一本“苏轼小传”,也是一本与苏轼生平相关的“宋代诗、词、文选注”。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以苏轼的家人、苏轼的师友、苏轼的日常生活三个维度串联起苏轼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而生活化的苏轼。
崔铭,传记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会理事。出版《苏轼传》《欧阳修传》《王安石传》《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15讲精读苏轼》等著作,其中《苏轼传》入选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20种最受欢迎的苏东坡主题图书”,《王安石传》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入选2023年5月“中国好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少儿分榜。
苏轼是怎样读书的?
幼年贪玩,害怕检查功课
苏轼幼年时和现在很多小朋友一样,很贪玩,也特别害怕检查功课,我是怎么知道的呢?
苏轼在60多岁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又回到了小时候,他是这样记述自己的梦:“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我晚上做梦,梦见回到了小时候,玩得可开心了,却突然听说爸爸、老师要检查功课,我赶紧赶进度,赶紧读书。
问题是检查的功课是要背的,翻一遍能背下来吗?背不下来。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本来到今天为止要把《春秋》这一本书背完,可我才读了一半,背了一半,怎么办?
苏轼急得发慌,急得心惊肉跳,吓醒了。“怛然悸悟心不舒”,他心里很不舒服,一下子就坐起来了。
“起坐有如挂钩鱼”,醒了,可是还没缓过神来,还没意识到我都60多了,老师和爸爸检查功课的事情不可能再有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好像一条鱼吞了钓饵,就要被钓上去了。
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呢?彼时他刚刚到儋州,也就是海南岛那边,心情不好,所以就没怎么读书,也没怎么做事,浑浑噩噩地过了几天。
他内在的另一个自我便开始以梦的形式来警告他,你怎么可以这样自我懈怠呢?他就做了这样一个梦,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苏轼小的时候是很贪玩的,他的父亲、老师对他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不然的话,哪怕他是天才,也无法获得之后那么高的文学成就。
我们都听说过王安石的散文名篇《伤仲永》,仲永也是天才,仲永不读书,后来就变成一个普通人了,他的天才就埋没了。
少年自律,勤学苦练
苏轼在少年时期已经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他在写给一个落榜的秀才的诗里面这样说:“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12岁之后),就跟小时候的玩伴们没什么来往了,就连自己家院子里的花什么时候开,树叶什么时候发芽,都没有时间看,可见他学习有多么用功。
他还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是一定要反复阅读的,我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苏轼的诗文,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博士,我在博士阶段写了《苏轼传》,到现在我还在写苏轼的文章,比如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新出的《15讲精读苏轼》。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仍然会读好多苏轼的诗文,那些诗文以前都读过,再去读的时候,我的认识又不一样了,我的角度又不一样了,所以尽管我已经写过《苏轼传》,可是我再来写这样一本书的时候,里面又有非常多新的认识、新的体会,这就叫“旧书不厌百回读”,经典永远值得我们不停、反复地去回味、去品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边读一边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之前第一遍读、第二遍读、第三遍读都没有发现、没有体悟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下面我想来介绍几个苏轼读书的方法。
苏轼读书方法之一:抄书法
宋人笔记记载了苏轼的学生晁补之的一段话,他说:“苏公少时,手抄经史。”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苏轼最欣赏的四个学生中间的一个。“经”是儒家的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书:《汉书》《史记》等。苏轼是怎么抄的呢?他一抄就是一整本,而且抄完一本书便换一种字体,这本用楷书抄,那本用草书抄。再换一本用行书抄。这一本学的是柳公权的字,下一本又用颜真卿的字。由此,苏轼是怎么成为书法家的,大家知道了吧?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苏轼读书方法之二:提纲挈领法
前面讲朱载上去拜访苏轼,苏轼说他在完成日课,即抄《汉书》。苏轼说自己已经抄第三遍了,他是怎么抄的?
他说:第一遍的时候,我是以三字为题,每一段文字都要取一个题目。到第二遍时,就以两个字为题。到第三遍时,只用一个字为题。就这样抄了三遍。
朱载上非常好奇,我能不能看看您的笔记本呢?苏轼就叫人拿过来给他看,他一看,根本就不明白,这一个字是什么意思,苏轼说随便你报一个题目,他一报,苏轼就背了出来,朱载上佩服得不得了。
后来,朱载上回去跟他儿子说,你看像苏轼这样的天才都这么勤奋刻苦,我们这些智力远远比不上他的人不学习怎么得了?这就是提纲挈领法。
苏轼读书方法之三:“八面受敌”法
“八面受敌”法是苏轼给他的一个侄女婿写的信里面提到的。这位晚辈向苏轼请教应该怎么读书,苏轼说没什么捷径可走,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你还是要强力积学,“强力”即特别刻苦地学习,“积学”指学习是要积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此才能慢慢领悟。
苏轼建议年轻人怎么读书呢?他说,每一本经典,你都要反复读。“数过尽之”,就是要通读,而且要读好几遍。读一本书,就像进一片大海,海里面什么都有,你走一遍,这也想看,那也想看,最后可能没什么收获,所以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你每次要带着一个问题去读,如这一遍“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从史实上去把握古代的政治兴亡更替是怎么发生的,下一遍则关注历史人物的事迹、典故,或者古代的制度,或者优美的辞藻,每一次有一个思路去通读。你带着问题,把这些问题还原到文本中,你的印象也会很深刻,如此这般反复地阅读。
苏轼说这个办法是很笨的,但是这个笨的办法一旦学成了,就叫“八面受敌”,别人从任何角度考你,都考不倒你了。这个不是速学者可同日而语的,我读书很慢,可是我每一本书都精读过几遍,当然扎实得很。当然,这是比较费时间的,所以他说要强力积学数年。
苏轼是怎样作文的?
苏轼读了这么多的书,写文章写得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
苏轼作文妙诀略举:
第一,博观约取。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很喜欢在文章里引用古代诗文、历史典故等,在苏轼的诗文中,有很多的故事。就像前面提到的《试笔自书》,这么小篇幅的文章还用到了先秦时代阴阳学派的思想。苏轼有些诗文写得很浅显,不懂典故,我们也看得懂,但是如果懂得典故,就会发现苏轼真的读了很多书。
第二,善于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如,苏轼考进士时那篇著名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尧帝时,一名犯人三次被判死刑,三次获得赦免,就是典型例子。时间关系,无法细说,我在书上有完整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书。
第三,善于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加以引申、阐发。
大家很多时候写文章,尤其是写命题作文的时候,觉得这个题目跟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把一些套话直接套上去,那种文章就不能打动人。但是如果能够反观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苏轼小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夏侯太初论》。“夏侯”是一个人的姓,“太初”是他的字,他是魏晋时期的人,《世说新语》里有很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夏侯太初为人十分镇定自若,当时司马氏篡位,而夏侯太初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在被绑缚刑场的时候,他跟嵇康一样,神色自若。
苏轼的父亲让他写一篇《夏侯太初论》,大概在他10多岁的时候。苏轼写夏侯太初的镇定自若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以一个故事为例。
夏侯太初有一次在自己家里,坐在房里靠着柱子写毛笔字,突然之间天气变了,电闪雷鸣。古代的住房条件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好,没有避雷针,霎时间雷电击中他靠着的柱子,他身边的人吓得一个个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夏侯太初却容色不变,继续在那里写他的字,一动不动。
苏轼写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发挥了两句,他说一般的人,比如蔺相如,他出使秦国,以和氏璧与秦王相抗衡,维护赵国的利益,这是一种有准备的勇气。
他预先知道有危险,在有准备的状态之下,我们很多人都可以表现得很勇敢,但是突如其来的一个事情,比如说突然之间,一个瓦盆掉在地上,“啪”的一声碎了,你是不是要吓一跳?再勇敢的人也会吓一跳。
你突然被一个有毒的黄蜂蜇了一口,你是不是会大叫一声?打虎英雄也忍不住会叫一声,所以在猝不及防的时候,还能够保持如此的镇定,这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夏侯太初就可以做到。
像小孩子贪玩,突然之间被野蜂给蜇了之类的这种事情苏轼肯定经历过,他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把它运用到作文中,他善于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来对熟读的故事加以引申阐发。
苏轼的思想与文学境界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座屹然耸立的高塔,阅读苏轼、学习苏轼能开阔视野,提升人格境界,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登上“最高塔”,我们便看得高,看得远,看得广。苏轼就是这样一座文化的高塔,我们应该经常到这座高塔上去攀登,尽可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