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之《骆驼祥子》读书分享

时间:2024-12-08 09:46:36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正红旗,现代著名作家。


老舍的小说创作基本上以旧北京下层贫民生活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京味和市井气息,幽默中含着悲凉,人物塑造鲜活自然,语言简洁淳朴。


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正红旗下》等。


新中国成立前曾应邀赴美讲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岛写成。


2.故事梗概:

祥子是一个朴实的人力车夫,他以前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就到城里来做工了。几乎所有卖力气就能吃饭的活,他都做过。


不久,他看出拉车是件容易挣钱的事,于是决定以拉车为职业。


他年轻有力气又没有不良嗜好,咬牙苦干了三年,终于凑足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


这使他几乎激动得要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再买辆新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了。


祥子不管什么时候都去出车,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


有一天,为了多赚一点钱,他冒险把车拉到了清华,结果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去了。


这些日子他随着兵门跑,每天都扛着拉着或者推着兵们的东西,还得去挑水烧火喂牲口,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他恨透了那些乱兵。


一天夜里远处响起了炮声,军营乱作一团,祥子趁势混出了军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


天亮的时候,他赶到了一个村子里,以35元大洋的价格,把三匹骆驼卖给了一位老头。


来到海淀,祥子突然病倒了,在一家小店里连续躺了三天,在说梦话和胡话时,他道出了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这个绰号。


祥子病好以后,他剃了头,换了衣服和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赁车的人和车厂走去。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70岁了,想当年,他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高利贷,年轻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


民国以后才开了这个车厂,他的车租金比别人贵,但拉车的光棍可以住在他那里。


刘四爷只有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女儿名叫虎妞,长得虎头虎脑,是父亲的好帮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嫁出去。


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的憨厚可靠,祥子回到人和车厂之后,受到了虎妞的热情款待,他把30元钱交给了刘四爷保管,准备攒够钱后再买车。


祥子忘不了自己的车被兵们抢的事情,一想起来他心中就恼火,恨不得马上就得买一辆新车。


从此,他更加卖力地挣钱,甚至不惜去抢别人的生意。


祥子在一家人家拉包月,受了气,只待了四天便离开了。满腹心事的祥子,回到了车厂已是晚上11点多。


刘四爷走亲戚去了,涂脂抹粉、带着几分媚态的虎妞看见祥子,就请他到自己的屋里。


桌子上摆着酒菜,虎妞殷勤地劝祥子喝酒,三盅酒下肚,迷迷糊糊的祥子突然觉得虎妞异常漂亮,不知不觉,便和她睡在了一起。


第二天,一大早祥子起来了,夜里的事情使他羞愧、难过,并且觉得有点危险,他决定离开车厂,跟刘四爷断绝音讯。


在西直门,祥子遇到了老主顾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个车夫,他便高兴地来到曹家拉包月。


曹先生和曹太太待人很随和,祥子觉得这里很温暖亲切,因此更卖力地干活。


曹家的女仆高妈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生钱。祥子很感激高妈的话,但他觉得钱还是在自己手里稳妥。


他去买了一个闷葫芦罐,把挣下的钱一点点往里面放,准备将来再买车。


一天夜里,虎妞突然找到祥子 ,指着自己的肚子说: “我有啦!”


祥子听后惊呆了,脑子里乱作一团,虎妞临走时,把祥子存在刘四爷那里的30元钱还给了他。


虎妞要他腊月二十七,她父亲过生日那天给刘四爷拜寿,以讨老头子的喜欢,然后设法让刘四爷招他做女婿。


这天晚上,祥子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陷阱,无处可逃。


祥子拉曹先生去看电影,在餐馆里碰见了由于饥饿而晕倒在地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


老马是一个自己有车的车夫,看到他沦落到这个地步,祥子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他隐约地感到就算自己买上车也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祭社的晚上,在香光炮影之中还夹着细细的小雪,热闹中带点阴森的气象,街上的人都急于回家祭神。


大约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个侦探骑自行车尾随着他们。


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然后让他坐汽车回家把太太少爷送出来。


祥子到了曹宅就要按门铃时,便被那侦探抓住。原来这侦探姓孙,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奉命跟踪得罪了教育局的曹先生。


孙侦探告诉祥子说: “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了个臭虫。”


硬逼着祥子拿出闷葫芦罐,把他所有的钱都抢走了。


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破灭了,他带着哭腔说: “我招谁惹谁了?”


曹先生一家离开了北平,无奈祥子只得回到人和车厂,虎妞看见祥子回来非常高兴。


刘四爷的生日很热闹,但一想到自己没有儿子,心里便不甚痛快,再加上收的寿礼不多,他指东骂西,把不满倾泻在祥子和虎妞身上。


他不甘心把女儿嫁给一个臭拉车的,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他的产业,便要祥子滚蛋。


虎妞生气了,撕破脸公开了自己和祥子的关系,并说决心要跟祥子走。


虎妞和父亲闹僵了,拉着祥子在毛家湾一个大杂院租房子成了亲。婚后,祥子才知道虎妞并没有怀孕,只是在裤腰上塞了个枕头。祥子感到受了骗,十分讨厌虎妞。


虎妞打算把自己的钱用完以后,再向父亲屈服,承受老头子的产业。


而祥子认为这样做不体面,说什么也不干,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正月十七那天,祥子又开始拉车。


自从离开人和车厂以后,祥子不愿再走西安门大街。


可是有一天收车后,他故意从厂子门口经过,不为别的,只想看一眼。


他发现“人和车厂”已经变成了“仁和车厂”。


经常慢慢打听才知道,刘四爷把车子卖了出去,自己带着钱享福去了。


虎妞听后非常失望,她看清了自己将来只能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大哭一场后,给了祥子100元钱,买下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


不久,虎妞真的怀孕了。祥子拼命拉车干活。不久,虎妞的预产期到了。


由于年岁大,不爱活动,爱吃零食,胎儿过大,虎妞因难产而死。


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被逼卖掉了车,于是,他到城里几年的努力全部落了空。


祥子要搬出大杂院,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来看他,表示愿意跟着他过日子。


祥子虽然喜欢这个为养活弟弟而被迫卖淫的女人,但又苦于无力养活她全家,看着眼已哭肿的小福子,祥子狠心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一定过来娶你。”


临近秋天,祥子在永和宫附近的夏家拉上了包月。年轻的夏太太引诱祥子,使祥子染上了淋病。


病过去之后,祥子完全变了样,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了。


他不再要强了,刮风下雨他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一歇就是两三天。


此外,他还染上了抽烟、喝酒、打架的陋习,对顾客他绝不客气,讲到哪里就拉到哪里,多一步也不走,在巡警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


冬天的一个黄昏,祥子在鼓楼前拉着一位客人向东城去,直到客人说话,祥子才发觉原来是刘四爷,他愤怒地将刘四爷赶下车,心里才觉得出了一口恶气。


祥子找到曹先生家里,将一切都告诉了曹先生,要曹先生给他拿主意。


曹先生要祥子回他这儿来,答应让小福子来曹家帮忙,还同意让出一个房间给他们住,祥子心里有了一线希望和光明。


当他准备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小福子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几个月之前小福子因不堪娼妓的非人生活上吊自杀了。


祥子回到车厂昏睡了两天,他没有去曹先生那里,他不再想什么,也不再奢望什么,将就着活下去,就是他以后的生活,他什么也不需要挂念了。


3.读后总结:

车夫这个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新职业,真正以丰满的形象立足于文坛,都是老舍的功劳。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村,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


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车夫。


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夺走新车,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辛勤地拉车和挣钱。


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


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但妻子虎妞却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


连招生活的打击,加之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和敲诈,不合理的制度造成了祥子的悲剧,祥子是那个时代的炮灰。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封建礼教嘎嘣人,人也嘎嘣人,整个社会弱肉强食。


老舍先生虽然是一个幽默大师,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作者没有刻意幽默,而是在描写生活的本来面目。


作品中的人物都在走着下坡路,从祥子,虎妞,小福子,老马,都在走向绝望与黑暗,但由这些人物的悲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浓郁的古都风情,市井气息。


老舍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骆驼祥子》偏重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尤其是车夫的圈子,大杂院的生活,这些京腔京韵的北京风情为本书增加了魅力。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


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们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了产的农民如何由市民被抛入社会底层,成为绝望的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作品描写的生活状况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的中国城市,以及社会的黑暗因素,然而如果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的意蕴,那就是对社会制度与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