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隙碎笔》/ 史铁生
求神明保佑,可能是人人都会有的心情。
“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
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1998年,史铁生被诊断为尿毒症,让原本就双腿残疾的他,又要不断忍受着一周3次“肾透析”的痛苦。
这本书就是他在治疗间隙写下的思想随笔集。
在这本书里,他是这样理解生命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也是这本书,让小编知道了,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
02 《我们仨》/ 杨绛
这是杨绛的回忆录,但写得却是三个人的故事。
她从自己和丈夫钱钟书25岁那年,一同去牛津留学写起,写他们求知若渴的留学生活,写他们迎来女儿时的欢欣喜悦,写他们在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也写他们在动荡岁月里的苦中作乐。
整本书的文字无比平淡,但字字句句却都蹦着让人心生愉悦的温情。
让小编情不自禁就对这一家人心生向往。
当小编看到钱钟书对杨绛说:从今往后,除了死别,再也不要有生离。
小编多么希望这本书的结局,是一家人永远相守相知在一起…..
杨绛先生以104岁的高龄与世长辞。从此,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他们一家三口分开。
03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
这本《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
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
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01、知道自己无知不是完全的无知,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02、看别人命运沉浮也知岁月沧桑。
03、漫长的人生为何令人感到短暂?也许是美好的生活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段落。
04、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埃斯普马克的这部小说,既是观察自己的显微镜,也是观察社会的放大镜。
05、我一直认为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
06、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制造出来的。
07、为了保护心脏,我只能牺牲耳朵,这叫两害取其轻。
08、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
09、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
10、我心想:少数中国人挣钱太容易,不知道钱是怎么挣来的;多数中国人挣钱太难,不知道怎么可以挣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