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自然,神性与消逝

时间:2025-01-19 01:25:43

很多年前,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是一个留着长发的印第安人,脸上涂着油彩,赤裸上身,跪在地上吹奏《最后的莫西干人》,这是一首印第安人的名曲,它以反抗殖民者为主题,曲子悠扬动听,又充满神秘感,我一下就被迷住了。


我想象着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以外,在茂密的森林中,在巍峨的雪山上,有一群人仍然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方式,他们钻木取火,逐水而生,他们对于未知充满敬畏,对神灵有着虔诚的崇拜,他们有着最原始朴素的信念,和最热情奔放的舞蹈。

只是这群人,还剩下多少呢?

我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就想到了这首《最后的莫西干人》,萨满们唱的神曲,是否也如此般悠扬又神秘呢?或许是吧,因为在未知的世界,人对于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是一样的。

迟子建的文笔,细腻却恢弘,她用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第一视角,描写了一个少数民族近百年的历史,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繁衍生息。

我在阅读迟子建的文字的时候很有画面感,好像我真的走在了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看到了这群围着篝火跳舞的鄂温克人,这群为了驯鹿能找到食物而不断迁徙的鄂温克人。我看到了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他们取之于自然,也敬之于自然,却从未想过要征服自然。他们有着最原始的生活和最朴素的信仰,他们受天地灵气的滋养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纯真气质。

最后他们怎么样了呢?氏族的人越来越少,驯鹿也越来越少,森林里新开发的道路却越来越多,进山出山运送木材的车来来往往,热闹非凡,他们守着自己的领地,迷茫的张望,他们不明白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栖息的平静大地,为什么就突然被机器轰鸣炸开了,曾经这片大地的主人怎么就变成了接受救济的贫民。

最后的最后,大概游牧民族不再游牧,驯鹿不再自由自在地觅食,萨满、希楞柱、山中的繁星和落日、篝火旁的舞蹈都会被渐渐遗忘,这便是每一个游牧民族最终的归宿吧。

一声叹息。

《人类简史》中说,演化的基础是差异,而不是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与自然的不平等,最终造就了演化,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科技代替手工,技术代替天然,人类从山河湖泊迁徙到四季宜居的平原地带,从希楞柱走进了高楼大厦,没错,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确实进步了,但是也因此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天地雨露中灌溉出来的灵性。

总之,人类的诞生,是野蛮又原始的浪漫,人类的消亡,是痛苦又悲壮的诀别。一个人的一生,在人群中,是微不足道,在世界中,是一粒尘埃,不管你有没有感受到,人生命里的某些邂逅,是有着极其强烈的时代背景的,每个人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中寻找生存的方式,过去是与自然相处,现如今是与科技相处,我们大概忘了,我们的祖先也曾躺在草地上仰望繁星,也曾对着群山祈祷神灵护佑,只是那些最原始的浪漫,已经消逝,一去不复返了。

不管是《最后的莫西干人》还是《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人类即将消逝的过去,大概总有一天,人类会忘了这段与自然共处的历史,以为自己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有着着呼风唤雨掌控自然的权利,欲望一旦膨胀,灵性也就不复存在。

人类的过去,原始野蛮又充满灵性和温情,人类的未来,方便快捷又充满冷漠和孤独,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只有自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