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了解中国文学的书籍

时间:2024-12-18 08:16:48


01《围城》



作者: 钱钟书



十年前第一次看《围城》,看完印象不深


十年后再看,更加佩服这本书房子比职业更难找。满街是屋,可是轮不到他们住。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带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

人物刻画细腻,方鸿渐的遇事不决、遇事逃避又心软善良,孙柔嘉的温柔坚韧和”心机很深“,李梅亭的装腔作势、油滑世故,等等。

人有千奇百怪的模样,但前人后人所共享的议题大差不差,这本书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十分有趣。


02《城南旧事》



作者: 林海音 文 / 关维兴 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城南旧事》以孩子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可爱的故事,却也全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英子总是在“送别”,五六岁时送别了最关心自己的好朋友和新结识的大朋友;再大一点送别了和自己约定好去看海的厚嘴唇叔叔;接着靠自己小小的智慧送别了寄住在家中的叔叔阿姨;最后她送别了那个每天给自己扎辫子的奶妈,送别了父亲,送别了童年。

那个蹲着和她一起看小黄鸡的妞儿,和那个给她讲小桂子故事的秀贞,永远留在了那个雨夜,留给英子的只是仓促离去的背影。

那个蹲在草地里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跟着他的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爸爸在病床上说:“英子,你长大了,要学会做很多事,要帮妈妈,你最大。”

喜欢花儿的爸爸病了,花儿便落了,英子也长大了。她的长大伴着离开,细想一下,我们谁的长大不是由一次又一次离开组成的呢?

我经历的第一个送别大概就是爷爷的离世,接着还有转学、升学等和朋友的分别,或者养的小宠物去世……我们都在一个个送别中渐渐长大,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大人,可我们谁不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不想对着鱼缸中的小鱼学张嘴,不想握着家人的手和他们讲今天的小趣事呢……

但我们终究是要长大,那些事也只能用“旧”形容,我们要面对的是新生活,那些回忆,那些离去的人和事,就让它私藏在心里的角落吧。


03《梁庄十年》


作者: 梁鸿


被《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推荐的,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以前一直对于纪实文学没有兴趣,带有偏见,觉得会枯燥难读,但梁庄的故事,每一篇都很好读,很生动。


其中最感动的是,梁庄的女孩子们的故事。


引用书中的第一段:“在每一个村庄里面,都有不可言说的女孩。 那些女孩,或者因为漂亮,或者因为某种遭遇,或者因为行为超出了人们的理解力,而变成了灰色的存在。说起她们时,人们会互相看一眼,那一眼很深很深,好像那些女孩子就埋在那很深很深的后面,任其发酵、腐烂,最后被人遗忘。每一次提起,都是一次发酵,这发酵把女孩推向眼神的更深处。”让同为女性的我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有着很深的共情,为她们惋惜,为她们欣喜,为她们遗憾。

还有口语化的书写,让我感到亲切。其中第一章小字报,开始的场景描写很有画面感,一些人在村口聊天,而八卦作为人的本能,促使我飞快地朝后面的故事看去。

接下来我会读完梁鸿有关梁庄的书,想要将里面的内容与父母聊聊,了解父母年轻时有什么样的故事。



04《西厢记》



作者: 王实甫


《西厢记》杂剧源自于元稹的《会真记》,却又非常的不同,西厢记是面对普罗大众的戏曲创作。


会真记里张生对崔莺莺是有始无终的,而对于大众来说,“大团圆”才是最好的急剧,所以对于一本面向小市民的戏曲来说,张生和崔莺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整本书,文辞优美,语言清丽,作者善于驾驭语言,将古典诗词和方言俗语非常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书里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喜欢的还是伶牙俐齿的小丫头-红娘,面对老夫人不卑不亢,对于郑恒嘲讽张生,她连珠炮似的数落让人看着心生欢喜。


不得不说,里面的色情描写,浓词艳赋也很是精彩。


就是竖排的繁体字读着有些累人。



05《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 刘震云


上部叫出延津记,下部叫回延津记,从延津开始,由延津结束。


故事的的主线都围绕着寻人,上部是也未必管用。’’


老杨一直把老马当知心朋友,但是老马打心眼看不起老杨。


有时候我们身边有的朋友不也是这样吗?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什么,一辈子过下来,什么事情都可能有变数,唯一可能不变的可以能就是孤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