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写了什么?为何读者称:只此一篇立成丰碑?

时间:2024-12-05 10:15:25

有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也可以不去十三陵,但一定会去地坛,地坛之所以被熟知,被向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深远影响。

1991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杂志社的编辑姚育明所说,有读者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情绪很是激动,直接说:“1991年整个文坛没有文章,只有这一篇立成丰碑。”

当然,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在,但足以看得出,读者有多么喜爱这篇文章。

《我与地坛》不仅获得了普通读者的高度赞扬,很多作家和文学家也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

《广州日报》上评论《我与地坛》说这篇小说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作家韩少功说这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底写了什么?为何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和认可?

一、史铁生与命运

195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北京漫天大雪,史铁生呱呱坠地,为一家人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奶奶一直带着史铁生生活,虽然没有给他太好的教育,但他从小就争气,学习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还曾经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80米跨栏冠军,被同学们取外号“小飞人”。

1969年,刚刚成年的史铁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自愿到陕北延安插队,在繁重的劳动下,史铁生经常感到腰酸背痛,下肢无力,但是他没太在意,只当自己是累着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上放牛时遇到大暴雨,无处可躲,他被淋成了落汤鸡。

史铁生便开始高烧不退,很快就住进了医院,他本以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只能从延安的医院转到北京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在离开延安前,史铁生和好友一起登上了华山,眺望着远方的风景,他意气风发,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他此生的最后一次壮举。

正在少年朝气蓬勃,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时候,突然,命运急转直下,他的双腿瘫痪了。

他怀着最后一点希望到北京友谊医院里积极接受治疗,可人在病痛面前是多么渺小,医生无能为力,史铁生更是无能为力,最后,他只得坐上轮椅。

这对年轻的史铁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一度情绪难以自控,陷入癫狂,他疯狂地捶打自己,用尽全力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可都无济于事,最后身不由己地倒在了地上。

随着史铁生的身体一次次跌倒的,还有他对生活的希望。

刚坐上轮椅的史铁生,每天都在感慨命运的不公,想到伤心之处,他绝望地自杀,整整三次,最后幸好被人及时发现并救了下来。

在史铁生觉得自己失去一切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默默陪伴着他,为了让史铁生重拾生活的希望,她推着史铁生到当地劳动局申请工作,可是被拒绝,又为史铁生敏感的心灵新添了一道伤口。

史铁生已经渐渐接受自己终身残疾的事实了,可他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为了给他治疗双腿,母亲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部置之脑后,每天东奔西走,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史铁生买各种药物。

可那时的史铁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完全不能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他总是不管不顾地发泄情绪。

每次看到史铁生情绪崩溃地摔东西,他的母亲便悄悄躲出去,在他的看不到的地方,悄悄观察他的动静,等他情绪平复之后,再擦干眼泪进去。

母亲并没有没有安慰他,因为母亲知道,在儿子的痛苦前,她再多的安慰都是苍白无力的,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但母亲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后来,她生病了,病情一步步加重。

在最后日子里,她的肝脏疼到整晚整晚无法入睡,最后甚至大口大口地吐血,在临终前,她迷迷糊糊地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话未说完,她就陷入了昏迷。

关于自己的病情,母亲从来没有对史铁生说过,直到她去世后,史铁生才从妹妹口中得知这一切,他追悔莫及,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懊恼。

他开始花大量的时间来写作,在与文字相伴的日子里,他仿佛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路无法用脚去走,只能用笔去找”,史铁生找到了另外一种走下去的方式。

1981年,史铁生发表了《秋天的怀念》去纪念去世的母亲,荣获大奖,可母亲却看不到了。

在一年秋天,妹妹推着史铁生到北海看花,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牵挂,突然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他决心要好好活下去。

二、史铁生与地坛

史铁生在自己的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这座古园就是地坛。

在很多年前,地坛还没有被开发,一片荒芜,根本没人注意到,史铁生的家在雍和宫大街26号,距离地坛很近。

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摇着轮椅无意间进入地坛,当时,园子里一片寂静,远处的太阳不再耀眼,可是却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落山前尽力展现释放自己的光芒。

史铁生怔怔地看着这一幕,沐浴在地坛沉静的光芒中,他突然觉得自己和地坛公园的相遇是一场缘分,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地坛在那里历尽沧桑四百多年,就是为了等他。

之后,史铁生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地坛,他一进入地坛,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双腿功能健全,他的人生充满希望,他可以看到时间,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他可以走进自己的灵魂。

在地坛里,史铁生注意到这座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他甚至可以听到院子里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这蓬勃的生命力,在一瞬间触及到了他的灵魂。

首先,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想到自己之前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母亲在家里该是怎样的焦急与煎熬,他后悔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颗心全部沉浸在悲伤中,从来没有为母亲想过。

在地坛,史铁生意识到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会加倍的,他意识到这园中不仅有自己的车辙,还有母亲的脚印,他共情到了母亲的痛苦。

地坛不算热闹,但史铁生总能注意到来过园子里的,形形色色的人。

在地坛里,史铁生亲眼见证了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在十五年间不知不觉成了老人,还遇到了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再也没去唱过了。

史铁生对此感到遗憾,由此他也想到了时间。

多年以后,史铁生还能想起园子里的一些人,爱饮酒的老头,中年女工程师,颇具天赋却被埋没了的长跑家……这些人后来不去园子里了,但史铁生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来过园子里的,让史铁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史铁生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才三岁,是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到园子里面玩的。

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史铁生都能经常在园子里看到他们兄妹俩,亲眼看到他们渐渐长大了些。

但之后的很多年,他们再也没有在园子里出现过,史铁生想着小姑娘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可能没有时间再出来玩了,也就没有多想。

史铁生以为自己将会慢慢忘记他们,可是却在一个礼拜日的上午再一次见到了当年那个漂亮的小姑娘。

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容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她的智力却没有变,还停留在三岁的时候。

史铁生震撼,他终于明白这世间的事是不堪说的,命运是无法论公道的,大千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存在缺憾,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缺憾,这世间才不会如一潭死水一般毫无变换,毫无色彩可言。

三、史铁生对心魂的生死叩问

在地坛里,总有三个问题在交替着陪伴、骚扰史铁生: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在十五年的时间里,史铁生针对这三个问题,对自己进行了一场心魂的生死叩问。

史铁生曾经在生死里痛苦地挣扎过,他很不幸,在最狂妄的年纪突然失去了双腿,不公的命运扑面而来,毫无防备,根本来不及闪躲,恐慌,焦虑和绝望也随之将他的身心全部埋没。

史铁生丧失了生的勇气,无时无刻不在被死亡诱惑,他曾一连几个小时都在专心致志地思考死亡的事。

那么到底要不要去死呢?经历过痛苦的纠结,史铁生最后彻底看穿了,他意识到死是一件不需要急着去做的事,死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无论怎样耽搁,最后都不会错过,所以,史铁生便想着活下去试试。

人都是面向死而活的,死的存在是为了彰显活的宝贵,如果没有死亡,人们肯定不会那么珍惜活着的日子,死会迫使人们思考怎么活,只有好好活过,人们才能坦然地接受死。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活过,那么他的死仅仅只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毫无意义,所以史铁生选择暂时放弃死亡,继续活下去。

那么为什么要活呢?史铁生给出的答案是不甘心、机会难得。

史铁生感悟到反正人最后都是要死的,活着试一试又不会有额外的损失,反正自己双腿已经完了,人生也几乎就要完了,试一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之所以能想通这个问题,一是因为母亲坚定的爱给了史铁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二是他通过在地坛中见过的人的身上体悟到了生命的苦难。

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史铁生感觉轻松多了,他的灵魂仿佛得到了释放和解脱,甚至感觉身体都轻盈起来了。

最后一个问题,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史铁生说过,写作是自己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选择,在“生”与“死”地极限撕扯中,写作是他为活下去找到的唯一的出路,他的双腿无法行走,无法去感受自由奔跑的乐趣,他只能用写作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同时,写作也是史铁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为自己找到的,牢靠的生存的理由。

通过写作,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局限,冲破了命运的枷锁,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自我救赎,《我与地坛》是他对自己精神世界从坍塌到重铸的真实记录与感悟。

结语

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他遭遇了命运的不公,但他最后理解并接受了这种不公。

在精神崩溃的边缘,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他最终勇敢地选择了活,并找到了“不死”和“继续活”的理由,还选择了好好活下去的正确方式,后来的史铁生很爱笑,没有人能想到他曾经想过死。

史铁生的双腿被不公的命运折断,但他在痛苦的煎熬中,冲破枷锁,涅槃重生,将枯萎的双腿蜕变成了坚韧强大的翅膀,自由轻盈地飞向更加遥远的地方。

《我与地坛》让读者见证了史铁生在困境中挣扎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见证了他破茧成蝶的蜕变的过程,在感受史铁生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拯救。

所以,《我与地坛》有资格在1991年的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值得被肯定,甚至是被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