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文章(失控的道德 危险的盲从)

时间:2024-08-10 09:01:01




图书简介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就会立刻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内容选摘

当我们研究一个群体最基本的特点的时候,我们阐述了这些特点几乎全部由无意识的动机引导。它的行为受到的来自脊髓的影响要比大脑的影响还要深远。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同原始的物种十分相似。从行动的施展情况来看,他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不过,他们不是受大脑支配的,个人是在刺激因素的影响下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所有令人激动的外界因素都对群体起支配作用,并且它的反应会不断发生变化。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述这样的事实就是:孤立的个人拥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能力,而一个群体则缺少这种能力。

作用在群体上的刺激因素有很多种,而群体总是服从于它们,因此,群体会变得极端易变。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发现,群体可以在一段时间里从最残忍的残暴转变为最极端的慷慨和英雄主义。群体或许可以轻而易举地扮演一个刽子手的角色,也很容易扮演一个烈士的角色。群体为了保证每一种信仰的胜利,不惜血流成河。在革命暴动中,它们从来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在不久之前,一个突然之间名声大噪的将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成百上千的士兵在他的一声令下,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群体不会做出任何预先设想。他们或许会接连受到最对立的情感的激发,但是他们总是会受到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好像是暴风吹卷起来的树叶,向各个方向散播,然后落下来。




读者心得


第一次读《乌合之众》,是15年前在大学校园。当时看这本书,更多是从新闻传播与受众的角度来解读,试图以此研究风靡一时的各类论坛热帖和初代网红,譬如“天涯论坛”“芙蓉姐姐”。

如今再次提起这些名字,恍如隔世。

这几天重读此书,一方面是因为省局鼓励干警们多读书、读好书、分享读后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信息和舆论爆炸式增长和传播,新的群体特征、群体思维、情感与道德观不断涌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匪夷所思的后果,让我产生了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人性是相通的,相同人性所创造的历史,也是相通的。200年前法国大革命中涌现的“乌合之众”群体特征,在200年后的网络时代,依旧如此。

以下将结合《乌合之众》的文字,讨论一些网络热门话题,仅一家之言,如若需要更详实全面的理解,还是建议通读此书。

失控的道德 与网络暴力一线之隔

“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网络暴力,“寻亲男孩刘学州之死”“染粉红头发被网暴身亡”“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

很多受害人,本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诸多施暴者,亦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仅仅因为隐藏于网络之后,仅仅因为附庸于“批判群体”,心底的恶意,因为知道难以被惩罚而恣意放大,泼向网络上的陌生人。

“你认识他/她吗?”

“是的,我认识。”

“你什么时候认识的他/她?”

“网上,短视频,大家都这么说,我说一句又怎么了,他/她心理承受力太差了吧?”

在网络暴力案事件中,“法不责众”的心态导致一些网民发言无所顾忌,“你一言我一语”式的网络暴力使得侵权主体难以确定。

面对网络暴力,被网暴者又往往面临证据收集难、证明难、维权成本高且手段有限等问题,常常束手无策。

在诸多受害者中,“取快递被造谣出轨”的女生,是第一位站出来追究造谣者刑事责任的“大女主”。在将近300个日夜里,她不曾屈服于“只是开个玩笑”“没必要这么较真”的风言风语,通过不懈努力,将这件“小案”由自诉转为公诉,最后两名偷拍视频造谣的男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这次维权,在公民人格权司法保护篇章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危险的盲从 谣言如病毒般扩散

“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以此事故在他们头脑中唤起的形象,全部栩栩如生。”

很多时候,个体与群体,更像是浪花与海浪。

无论浪花如何思考,在海浪奔涌而来时,它都会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于是,在群体中隐秘流传的暗示变成了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并逐渐以“真相”面目在群体中加速传染。每个人都信誓旦旦,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自己听到的就是第一手“内幕信息”,自己说出去的就是“揭秘黑幕”的力量。

譬如学生胡某某失踪事件中,有人相信是“光头老师用化学药水毁尸灭迹”,有人相信“神探李昌钰已经接手此案”。

我们现在回头再看动辄数十万转发量的谣言,是否也会觉得,这些谣言如此荒诞?然而,当下一个信息出现的时候,同样的一个人并没有反思和吸取教训的能力。也就是说,大部分个体在处于群体中的时候,其实是处于一个缺乏理性和认知的无意识状态。所以,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谣言漫天飞,辟谣跑断腿”。


保持理智 法律护航良好网络生态

“民众就是至上的权力,野蛮风气盛行。文明也许仍然华丽,因为久远的历史赋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实它已经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厦,它没有任何支撑,下次风暴一来,它便会立刻倾覆。”

这个时代,是自媒体疯狂冲击传统媒体的时代,是个性不断挑战权威的时代,是音视频传播淹没文字记忆的时代,是噱头即流量、流量即金钱的时代。

要求每一个活跃在自媒体中的人,具有极高的道德自律,是很难的。就像最近铺天盖地的“手撕渣男”“智斗恶婆”的超流量短视频,猛一看是女性觉醒的“爽剧”,仔细一分析全是套路。然而,许多网友看的就是套路,相信的就是剧本。理智似乎又陷入了群体盲从的陷阱,全然不顾这些流量是否冲击正确的婚姻爱情观,是否冲击着一个个真实的小家庭,影响着社会治安。

从网络谣言、流量水军,再到网络诈骗、网络黑产,隐匿在网络空间中的魑魅魍魉,刻意引导着“失控的自由”,谋取金钱暴利,践踏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违反法律。

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深入推行网络实名制,以法律条文掀掉网暴者匿名的外衣;同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严处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的网站平台……

唯有理智,是远离群体喧嚣之声的盔甲;唯有法律,是悬于群体罪恶之上的利剑。

保持清醒的理智,严守法律底线,莫让自己成为盲从的“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