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读后感加启示(蓦然回首,大禹治水对我读研究生的启发)

时间:2024-07-31 14:00:54

做研究是一个不断雕琢的过程。

不管研究方向是什么,随着研究的深入,都是如此。

就好像拍电影,一部时长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需要花费几百上千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当你长时间做一件事情,或者说雕琢一件事情,尝试把它理解的更深入,做得更好时,会遭遇很多个瓶颈。

会有很多时候觉得,不能再更好了,不能再更深入了,我再也不想做这个实验了,我再也不想看到这篇论文了。

但实际情况是,它还可以更好,更深入。

很多博士就是在这种千锤百炼中疯掉,

然后成长的。

当时有篇新闻指出,30%的博士生有心理问题,评论区不少人说,应该不止。

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见闻来看,也应该不止。

说来也巧,昨天晚上就有一个上海读博士的同学半夜十二点多跟我吐槽他毕业难压力大…

感觉他的精神状态不太好。

我因为天资一般,所以危机感比较早。在第一年进课题组的时候就经历了这个时期。

采用的方法笨拙却管用,找到所在研究方向的所有论文,阅读分析。

实验失败了,查找所有相关的资料,分析,改进。

在这个过程中有疲惫感,深深的疲惫感。

读史使人明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实验论文做得想吐的时候,会看看书,尤其是史书或者人物传记。

历史一直在重复,人的人生状态起起伏伏也惊人的相似。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我看历史不太喜欢追究那些历史细节,我看历史的目的是解惑,指导生活。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

当我特别累的时候,我会走出办公室,去学校的小树林走一走,兴致来了还会朗诵一首《沁园春·雪》。

回去的时候就基本可以投入战斗了。

日常计划不再只是工作,看书甚至看电影也在其中。

一张一弛。

每天该做的事情做了,该玩的也玩了,进步了,也开心了。

暑假寒假大家特别开心觉得可以放松一下了,但我暑假寒假基本都在学校做事。

因为平时也挺开心的。

效率高,取得的成绩也还可以。

认真做事和过得开心是不矛盾的,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