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威尔导演的1989年的电影《死亡诗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讲述师生关系、传统与反传统冲突、个体自由与社会压力交织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是主演罗宾·威廉斯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部深度解析人性、挑战权威、敢于追求梦想的优秀电影。
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而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的教学方法充满了革新和激情,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基廷告诉学生们要“活在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并以该原则行事。这种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教育系统的硬性和僵化,以及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去领悟生命的真谛。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领悟到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基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另译:古人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这个小组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他们在这里分享诗歌,发现自我,勇敢追求梦想。
然而,悲剧在一切看似美好的背后潜伏。基廷的学生尼尔(Neil)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但他的父亲坚决反对,将他带回家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这一幕震惊了所有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个体追求梦想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这再次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背叛。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这不仅是对基廷的冤枉,也是对自由精神的打压。学校以其僵化的权威,试图维护其狭窄的教育观念,牺牲了真正的教育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然而,即使在悲剧和绝望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希望的火花。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着“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这个场景无比动人,是对基廷无私教诲的深深感谢,也是对独立思考、勇于追求梦想精神的坚持。
《死亡诗社》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揭示了教育、人性、梦想和压力的多重主题,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爱好、目标和自由。这部影片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让我们坚信:只要有人追求梦想,有人敢于挑战权威,那么“死亡诗社”的精神就永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