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在读《家》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带有革命般的激情,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都会把所有读者的情绪自觉不自觉地拉到小说情节中,期待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我感觉,阅读该书越早越好,要是在年轻时阅读会更好,只可惜,上学的时候只知道“激情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仅此而已。
好在,如今年过半百之时,有幸阅读此书,仍然能够感受到青春的那种感觉: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也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村中一家家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从而让自己对“家”的认知更加深刻。
“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因素,家稳定了,人人都稳定了,社会也就稳定了;家和谐了,人人也就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但如何做到让家稳定与和谐呢?这是一个大课题,也需要一种大智慧。
如果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封建思想,像《家》中的那种现象、那些矛盾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是有的“家”在上演着一个个的悲剧。如果把这一个个悲剧放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去分析、来回顾,也会找到一些根源,似乎也在《家》里的矛盾因素在左右着种种悲剧:
如在儿女的婚恋问题上,父母的观点与儿女的观点产生矛盾时,父母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从而给儿女带来这样那样的“悲剧”——离家出走、父子绝交、母女不认、服毒自杀等等所谓的悲剧。再如在分家养老问题上的矛盾,因兄弟姐妹目光短浅、斤斤计较,再加上父母的偏心,导致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因家产、养老而大打出手、闹上法庭等等所谓的闹剧。
一个聪明的父母都会在儿女面前装糊涂,特别是在女儿结婚万家之后。父母与儿女以及孙子辈的后生肯定会存在着代沟,这是不争的事实,人得服老,父母的职责是把女儿养大成人,让他们有自食其力的本事,而不是操心到老、唠唠叨叨,凡事都要管、事事都拿主意。
有的人说“自从有了孙子,自己便成了孙子。”其实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意思是说,女儿成家立业了,自己的身段要放低,毕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老的永远是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如果不放低自己的身段,会让年轻人讨厌。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作为父母,在儿女面前一定不要学《家》中的高老太爷那样,在这搞“一言堂”,什么事都要作主,让儿孙绝对服从,这样的家庭不会有民主,更不有幸福。正常的家庭是在尊老的同时更应爱幼,父慈子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