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量子论发展的科普史话,以极为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代代科学家如何突破桎梏,从无到有,创建量子物理学的过程,这段原本繁杂而略显枯燥的科学发展历程愣是被作者写出了一股悬念迭起、高潮丛生的武侠风,文笔让人赞叹,读起来欲罢不能。
本书最开始是讲一些简单的实验发现的物理现象,到慢慢引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粒子?”这一问题,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在整个物理的发展史中,某一段时间,可能支持光是粒子的学派发现一个新的现象或理论,那个时代主流物理就会更偏向粒子学说,比如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是粒子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而在另一段时间。可能支持光是波的学派又发现了另一个新的现象或理论,那么这个时代里,主流物理就会更偏向波的学说,比如早期的爱因斯坦。
可以说量子物理就是基于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而这也基本贯穿了整个物理的发展史。
高中物理我们都学过,“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就从书本上接受这一结论,但是在那个年代,物理学家们要通过几百年的发现或者说总结才得出这一难以令人接受的结论。
爱因斯坦的观点可以用其名言“上帝不掷骰子”来概括,即世界的本质不是随机的,与经典力学的观点一致。那些看起来无法解释的随机现象,是因为有尚未发现的“隐变量”,一旦我们找出了这些隐藏着的变量,随机性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微观世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本质的,并没有什么隐藏得更深的隐变量,有的只是“波函数坍缩”到某个本征态的概率。
本书的书名就来自与波尔和爱因斯坦在1927年索维尔会议上那段耐人寻味的对话,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而到了今天,量子理论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激光、核能等等领域。
掐指算来,量子概念的诞生已经超过整整100年,但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却至今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太过诡异。
本书还讲了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思想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定谔的猫”,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量子叠加,就是一个量子可以同时存在好几种状态。打个比方,在现实中我要么在家里打字,要么在电影院看电影,我不能同时又在家又在电影院,但量子却不同,只要没有观察者介入,量子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中,也就是说我可以同一时间,既在家写作又在电影院看电影还在咖啡馆喝咖啡。这就是薛定谔的猫。
这个实验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在这个实验中,这只猫处于一个叠加态,它既是死猫也是活猫。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一下薛定谔的猫,好比你手里有一枚硬币,你将它抛出去,正面还是反面?如果你不去看它,那么硬币的状态就既是正面又是反面,如果你看了结果,那么这种不确定的状态就被打破了,只会出现一个固定的唯一的硬币状态,这就可以用薛定谔的猫来形容。
但是,如果把人放进入这个箱子会怎么样呢?如果他最后活着,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当时处在一种死或不死的叠加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量子理论来说,我们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在进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状态,在我们观察自己的同时,波函数已经坍缩,就像当我们打开容器观察那只可怜的猫一样。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时,也对世界产生影响。
这真的是一个颠覆我们的三观的理论。小时候老师会问我们:“大家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大部分小朋友的回答都说想做一个科学家,但是事与愿违,制约我们的不是周遭的环境,就是自身的狭隘。
回到我们身边的事物,诸多的事情发展过程是存在多种可能性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王阳明:“顺其自然,凡事要听从内心”的思想境界,也即是: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而在最后一刻没有发生的时候,是成功和失败并存的,在结果完成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广义的视角去看待,就算失败其实成功的另一面已经存在了,用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讲,就是“有得必有失”。
通过阅读这本书,本着对探索未知的敬意和向往,我闲暇之余可以看一些物理世界的科普读物,看的越多,才越体会到世界之大,而我们了解的又是如此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