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报刊零售亭几乎烟消云散。偶尔路过云集路与夷陵路交汇的天桥附近,发现有一家书刊门市部仍在营业。狭窄小店的书架上,有一本2021年第11期《散文》杂志,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角落里。我喜出望外,如遇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立即带她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把《散文》比作美食,把读《散文》比作精神会餐,一点也不为过。我边读边在杂志页眉上记下自己的零星感想,或曰点评,表达我对散文与人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散文写作的一点感悟。过去常见读书笔记,少见读杂志笔记,我来尝试一下,也算是深山寻宝,人间值得一笑。
这期杂志共刊18篇散文,篇篇精彩,耐人咀嚼,既有岁月沧桑,又有生命燃烧,既有乡土生活变迁,又有中西文化交融,文学的滋味悠长,印象颇深。待我从头说起,与君一篇篇道来。
首篇是南泽仁的《火塘书简(之二)》,以小说笔法写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如同静物素描,展开了那样美的一幅幅彝族人的民俗风情画。接着是米兰的《日出禾木》。这是一种内心独白式的诉说,行文中穿插着杜拉斯书中的话,纪德漫游中的话,萨特与波伏娃的故事等等。图瓦族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简单而又纯朴的生命之爱。
向以群的《乌皮儿之恋》,描写唐代器物,从春盘到瓷碗,重点写了杜甫与乌皮几的关系,介绍了小家具“隐几”或“凭几”的发展史。知识性散文,渗透着古代文人的“精致生活”,能写得这样有情致,可谓高手。大平的《庐如瓶隐》,说的是翁同龢家乡常熟的宅院,墙上有“瓶隐”二字,取守口如瓶之意。翁被人称为两朝帝师、皇上智囊。由此归结到中国封建社会所谓隐士,亦有垂钓之羡,亦有避命之嫌。翁公做何思何想,亦只能揣度了。这篇写历史人物的散文,又穿插着作家张爱玲的几个生活细节,文章便锦上添花,更好看了。
刘诚龙的《气节二题》以现代口语写古人气节,语言鲜活,调侃诙谐讽刺幽默皆在其中。一写吴伟业苦节,二写王冕清节,都写得活灵活现、启人思考。叙事其外,论节其里,有史为证,更有作者不流俗的见解。正如王冕诗云:“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李晓君的《瑞安记》,作者夜宿温州漫记。写城市夜色之美,写车上之老人,写板寮村之道路与老者,写寻访近代著名教育家和史学家陈黻宸之故居,写瑞安第一个中共党员戴树棠被捕后之家书等等。看似所写无章,真正的“漫”记,实则作者心中有数,大象无形。瑞安从历史到现实,有一根扯不断的红线,有世代薪火传承的文化教育。散文要散,又要有神,二者如何拿捏才好?李晓君散文可作示范。诚如作者所言:“你陷入这一刻——时间凝固了起来,整个看起来像是一幅套色版画。”
梦亦非的《门之迷宫》充满哲学意味,又并非凭空而谈。从文学的门出发,经过真实的门、隐喻的门,到达宗教的门、抽象的门,表达门的能指与所指、自由与封闭、城与个体、统治与抗争等关于人类所处环境的思考。这类文章照说难读,但不,由于作者会写文章,文中讲述了佛罗伦萨艺术史上青铜门的故事,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摔门而去的故事,托尔斯泰跨出家门在小火车站阿斯塔波沃去世的故事,博尔赫斯在《门槛边的人》中讲的故事,以及《马太福音》上说的窄门的故事等等,因此读起来不觉深奥枯燥,反而引人入胜,读得兴味盎然。这至少说明,感情与理性相结合,哲学与文学相融合,这类文章才可能将读者引进门去,进一步欣赏和领略建筑的美妙结构与丰富多彩。
蔡舒晓的《出梅雨记》,作者记录了梅雨时节在一家公司做实习生和到日本旅行的感受。似乎,暗示着走出青春成长的特殊季节,回家迎来金色的阳光。作者在语言上有其自我的追求,喜欢用欧化的长句子叙事抒情。如,“长年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的人们已经可以相当熟练地对最近将春未春的天气特征进行总结。”又如,“《千与千寻》里衣着光鲜的年轻夫妻埋头只顾吃终于变成可怖猪头的寓言故事缠绕着我”。还如,“晚上再用一个小时给手指甲涂上完美得即使在灯光下检查也没有一丝折面的透明甲油”。现在这样写的人不多了,我认为不必排斥,也算是一种现代时尚的特色。
逄鵲的《牤牛》是人物散文。那个做贼的牤牛,从小偷、庙主到人口贩子,他的外甥老偏头也走邪路,与别人家媳妇私奔。这两个人物都属于“另类”,而在文学中又属于“这一个”。以此类题材入散文,并不多见。作者以故事讲述人物,颇见功力。怎样增强散文的可读性,读此文有所启迪。凌珊的《像蝶翅上的粉末》,读书随笔能写得这样生动、充满趣味,不得不叫人点赞。作者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现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的友情。海明威对他眼中的菲氏夫妇以及菲兹杰拉德本人的一个总结:他的才能像蝶翅上的粉末,真是奇妙无比。当然,如作者所说,让人感慨惆怅,遗憾叹息。
马叙的《暮年》是父亲老年的生活状态,也是所有老人暮年的写照。重复回忆的方式,沉默与哭诉,透析与病房,以及生命中最后的诗性表达。让我想起,《当我老了》的诗篇。万晓岩的《小童话》还真有童话的味道。我觉得作者是把散文当作童话写,是把童话当作诗来写,因此充满诗情画意,还有科幻文学的影子。比如作者写在自家院中种音符,“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踏着月光的行板,我用筛子筛下了一些星光,种在了五线谱菜地里。”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又如,作者写一种叫九重宫阙的植物铁线莲,写梦幻似的“雨帘”,“就是在雨天,剪掉一些雨丝,冷凝,萃取,压制成一个透明的帘。”诗性自由延展,与小童话融为一体。
散文家苏沧桑说,陆春祥是一口深井,他的文章既深刻又特别有意思。他浩翰的知识储备和古代笔记阅读史令人震撼。这篇《桐下结庐》的散文,同样传递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物的自然和人文的信息。从桐君、严子陵、郁达夫,一路写到他自己和朋友们夜登桐君山的种种景观和切身感受。他们都想在富春山水间安放自己的心灵,简单生活,做一些让内心踏实的事。周荣池的《南角墩菜蔬传》,我估摸南角墩这个村庄,大概是作者的老家。作者为家乡菜蔬作传,实在是一种舌尖上的乡愁。韭菜、苋菜、麻菜、青菜、咸菜、霉干菜等,此中味道妙不可言。作者说,“那是贯穿很多日子的经典”。在作者心目中,时光和土地,正是人间滋味的源头。
卫浮舟的《南方水草》,香橼树或许是一个比喻或者象征。外婆、母亲和女儿三代女性的香橼,人和树具有同样的宿命。南方的童年回忆,连绵不绝地歌唱,成为一首年华流逝的歌谣。玉磬的《冬牧》是牧鸭人的生活素描,有其邑贤汪曾祺先生散文的风格,特别是写高邮鸭蛋双黄蛋一节,十分有趣。文中插叙妈妈和“跑年的”老妪的细节,表现了人性向善的情怀。叶晓燕的《不居(外一篇)》,从梦回老家切入故乡,从村里的文化祠堂,依次写到母亲、奶奶、方哥、堂姐。作者不居乡而心在乡,沉淀的记忆是青春的遗憾。《米勒的钟声》由画册中的油画《晚钟》切入,欣喜艺术带来的庄严又温暖的时刻,从而发现劳作本身的艺术魅力,感慨文化创造者在遭受磨难的环境中,艺术生命的坚韧与奉献艺术的耕耘。
本期最后一篇《鸟雀和他们的天敌》,推介英国散文作家爱德华·维罗尔·卢卡斯的散文,朱建迅译。按我们的通常理解,这是一篇生态环保类作品,也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类题材。作者写了歌鸫、长尾山雀、猫、鸭、老鼠、小兔、蝙蝠等,以人类与动物平等相待的眼光,展示了鸟雀和他们的天敌之间的关系,和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作者观察之细致,语句之朴素,语调之幽默,情绪之清淡,特别是身心融于自然而带来的文风之简朴,值得散文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散文》主编汪惠仁在本期卷首语中,强调自然写作是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当我们的思考,与自然产生越来越亲密的关系时,我们相信,我们在接近那个最深的情与理,同时,我们相信,无论你的写作贴什么标签,自然写作,环保写作还是生态写作,只要称得上杰作,它一定吸纳了来自自然的智慧。”一册《散文》在手,多少智慧花开,那么简朴纯正而又丰富多彩,她是春天的百花园,是我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