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可怜多少父母心课文忆写之二:《跨越百年的美丽》)

时间:2024-07-24 15:15:53


可怜多少父母心

课文忆写之二:《跨越百年的美丽》

曾入选小学课本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在我入选教科书的几篇文章中,《跨越百年的美丽》占了两个“最”字。一是版本最多,有小学、中学、师范、专科等14种课本收录。二是文章内外所涉故事最多,文中除居里夫人的故事这条主线外,涉及从爱因斯坦到苏东坡等十来个典故。至于文章外面的故事就更多了。

居里夫人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我上中学时阅览室里就挂着她的画像,后来又读过她的几本传记。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出版过一套《数理化通俗演义》,是章回体科学史小说,其中居里夫人一人就占了两回。但那是以科学公式、定理的发现为主线,人物故事是副线。一次,一位同事讲了一件事,她的女儿在上小学时是班里的第一名,上初中后成绩渐渐退步。为什么?女孩子懂得爱美了,上课时用铅笔卷自己前额的头发、照镜子。爱美是好事,但因美而分心、误课就不好了。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有一股“吃青春饭”的热潮(直至现在仍然不减)。女青年,特别是漂亮一点的女青年梦想一夜走红,不肯从事艰苦的学业、事业,一窝蜂地去学唱歌、跳舞。

有一次,我在郊区讲课,看见一处神秘的院子挂牌××舞蹈学校,便好奇地进去搭讪,问有多少学员,答道两三千人。我大吃一惊,问:“哪有那么多的文艺团体可以接纳这些毕业生?”对方笑道:“你不懂。你看电视上随便哪个小节目里就有多少女孩在后面伴舞?每天有多少企业开工剪彩、订合同、商品发布、展销,又需要多少女孩子出场?我们这里订单不断,经常一要就是几十人、上百人,一拉几大车。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去当艺术家。”我又问:“孩子们在这里不学专业知识,热闹几年后将来怎么生活?”“那我们就不管了。”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深。在商业大潮下有人任意挥洒青春,有人借机赚钱。该怎么引导青少年?这已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当时全国妇联组织了妇女要自强、自立的大讨论,一个杂志振聋发聩地喊出:一个女性要认识到丈夫不可靠、子女不可靠、青春不可靠,唯有你自己的知识、志气和能力才可靠。女孩子对镜自怜,觉得很美;在台上歌舞,觉得自己很美。但这种美丽能吃喝几年?五年?十年?这涉及人生观、女人观和美丽观。

当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一天上班看文件,看到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陈至立的一个批示,说现在大学生很浮躁,今年(1998年)是镭发现100周年,可以宣传一下居里夫人的事迹,以启发青年人静心求知。这个文件点燃了我的灵感,何不写一篇居里夫人怎样发现镭的散文?以前我的那本《数理化通俗演义》侧重写事,这篇文章就主要写人,写她怎么对待自己的青春、美貌和事业。“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她以二十五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毫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成功了,一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00年过去了,她在人们心中还是那样的美丽。文章的题目就叫《跨越百年的美丽》,发在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将其选入《教师教学用书》,2006年6月选入《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后还有山东教育、北师大、华东师大、中国大百科、开明、人民卫生、天津科技等出版社的教材版本。

文章发表后许多报刊纷纷转载,反响强烈,故事不断。许多家长把文章剪下来给孩子看,有子女在外留学的,还漂洋过海寄到国外去。有不少父母与孩子同读文章时激动不已。我的一个已经毕业工作的博士生,转来他一个女同学的文章:

“《跨越百年的美丽》让我们在时隔百年之后,再一次更加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不朽魅力。我和小女在家中彼此交换读过多次。我想,这样的文章要是早早收入教科书,现在也许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女孩靠吃青春饭来满足自己的物质享乐需求。因为追求上进、自我完善是人的天性。可惜,现在的教育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忽视了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应该首先是人格的塑造,而今浮躁的社会又让他们耽于享乐,追逐虚荣……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民族的不幸!然而又何其有幸,有人站出来写下如此赏心悦目又富于营养的好文章,像沙漠里的甘泉,暗夜里的灯光,使人心驰神往。”

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的教师节,文中的“小女”早已大学毕业。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是一个“知识母亲”对子女的自觉关怀。

还有一个“知识父亲”的故事。

去年我到某省采访,这时距文章发表已经过去20多年。一位杂志主编说,当年他们的杂志转载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后,省里一个领导打来电话说:“请你给我复印三份送来。”原来这个领导的儿子正在谈对象,面对几个候选者家里意见不一。“官爹”到底水平高,他要把这篇复印好的文章分发给候选儿媳,听听她们的读后感,以鉴别高下。古代有比武招亲,现在却演了一出“读文选媳”的戏。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可悲的是有不少家长并没有这个意识,任孩子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自生自灭。2005年时,我正在《人民日报》副总编任上,每晚夜班编报到凌晨3时左右才能下班。一天感冒发烧,下班后已是凌晨,路过航天桥下一所医院就进去输液。护士奇怪我这么晚来看病,她说:“我以为这个城市里只有我们医生才有夜班。”正迷糊间,进来两位漂亮的女孩,一身打扮珠光宝气。一看就是夜生活中人,也刚下夜班。其中一个感冒,另一个是闺蜜陪伴而来。她们年纪还不大,甚至还有一些天真。就在我旁边不远,拉把躺椅开始输液,然后就叽叽嘎嘎地聊起天来,不时还轻轻传出银铃似的笑声。我耳朵里飘进几句话:“你每月给家里寄多少钱?”“别的不管,反正每月给我妈寄5000元。”我一下从高烧中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什么工作这样有钱?看样子,她们也就是高中生的年龄。她们的父母可能不知道她们在外打什么工,怎样抛洒自己的青春。护士台上那个年轻的女护士,可能终于明白北京城里至少还有三种人在上夜班。后来我专门写了一篇《夜幕下的北京城》收在《总编手记》一书中。

这些故事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该怎样做人。这也说明了第一个“最”字,为什么这篇文章被选入教材的频率最高,版本最多。但是很遗憾,2018年全国实行教材统编,《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被“统”掉了。一篇课文,虽然是用来学习语文的工具,但它首先作用于学生的是品德教育。这里仍然有一个德育、智育关系的问题。许多家长、老师都为失去这篇好课文而惋惜,呼吁它的归来。我也觉得它是我所有入选课文的作品中最适合学生、家长口味的,曾提议愿用我现仍在课本里的其他任何一篇文章来换回它。奈何,呼天不应!(注:1月15日本报刊发的《常州城里觅渡缘》为课文忆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