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怎么写?资深语文老师:给你3个方法

时间:2024-07-07 21:16:02


随着中考、高考语文改革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不管寒假还是暑假,老师都会布置读书任务。

可书好读,读后感却并不好写,面对这样的作业,很多孩子会感到一筹莫展,最后求助度娘,一抄了事。

而家长虽然明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又不会辅导,只在心里暗暗责怪老师为什么不换成练习题。

但写读后感并不是老师在为难学生,布置这个作业除了督促孩子读书,提高读书的质量外,最重要还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近2年,不管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在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对考试大纲的分析解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思辨能力已成为未来高考和中考的必备技能。

要培养它,让孩子写出学会独立思考,辨别分析,独特的读后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那该怎么做呢?

其实读后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写,它的重点是"感","360百科"上这样写道: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具体该怎么写呢?作为一个教了十多年语文的资深老师,我给你3个方法:


1 故事+故事+感悟

读后感,顾名思义,读后的感悟,要会结合书中的故事、内容,不能脱离原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故事+感悟"的模式。

第一个故事指书中故事。讲一个书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故事,或者是把书中总体内容进行概括,以引出你要表达的观点。

第二个故事是自己的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围绕上文的观点讲一个和书中内容有相似主题或中心的故事。

最后的感悟,是把两个故事连起来的纽带和桥梁,也是读后感的重中之重。

通过几句画龙点睛的话,表达感悟,明确主题。

以《西游记》为例,书中故事可以写《三打白骨精》《过火焰山》等耳熟能详,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可以简单概括整个取经过程。

自己故事,则要先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后的思考,然后引出与上面主题相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克服困难、不被假象迷惑的故事。

最后的感悟可写读书的意义或者是书中的道理对你的深远影响等等。


2 观点+故事+感悟

这种模式,适用于读书时遇到特别有感触的金句或者是哲理句的情况。

也分为3步,第一是对书中金句分析提炼观点,第二结合观点写自己身上发生的或生活中见过的真实事例,第三进一步表达感悟升华主题。

例如在《水浒传》第21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惜》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尺舌为诛命剑,一张口为葬身坑。

经过分析,这句话所讲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祸从口出,要谨言慎行的道理。

以此作为文章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讲一个同类故事,最后升华或总结观点,就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3 人物评价+感悟

不管是短篇还是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在读后感中也较为常见。

或对书中人物进行全面具体的分享评价,或针对某个人物较为突出的性格特征进行评价,也可以分析一个人物或者一类人物在书中作用。

如读了《童年》,可以对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等人物的性格进行评价;

读了《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敢冲敢干,不安分的性格,孙少平不甘于平凡,的性格进行分析评价等。

记得听过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的《红楼梦》系列讲座,有一期的主题就是《红楼梦里的配角》,印象较为深刻的有《穿针引线刘姥姥》〈红楼梦〉里的大丫头》。

集中分析一类人,引人入胜,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写读后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只是写了其中最简单、最常见、最好写的三种。

朱熹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后感还可以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找出书中漏洞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写读后感的方式,都需写出自己对书中内容独特的思考,既避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也不可无的放矢,随心所欲,要观点突出,言之有物。

除了锻炼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我们还可以在读完全书后,针对自己所写内容进行二次跳读,增进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注意的效果要远远高于无意注意。

带着目的去读书,才能读出更多内容,发现书中更多的精彩。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读好书,写出好文,提高能力,在新学年更上一层楼,成为语文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