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及感言(毁了你的,不是不断输出,而是停止输入)

时间:2024-07-08 23:00:27

《伤仲永》这篇文章是宋朝大文豪王安石写的,本意在于感叹一个天资再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一样难以有所成就。

深读这篇文章,我也有所心得,今天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1、后天教育,是我们天分充分成长的有效阶梯。

方仲永五岁时的一天,忽然问父亲要文房四宝。父亲诧异坏了:这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他识字读书,要文房四宝做什么?

出于好奇,方父还是借来了笔墨纸砚。没想到方仲永挥毫之间写就一首诗出来,让方父诧异坏了,拿着那首诗四处请教认字的、有知识的人看,大家评价都很高。

名声这东西就好像长着翅膀一样迅速传播出去,知道方仲永神奇的人纷纷来请他,甚至还有给钱的。

方父高兴坏了,或者一开始还考虑孩子是个读书的料,现在一看孩子这么有才,还读什么书呢。如此方仲永的读书之路便蹉跎了。

到了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便很一般了。再大一些的时候,便和他的父辈一样,只能在家里务农了。

我们身上的任何能力都不是天生的。

有的人会说,那不一定,我就见过一些人从小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地方,在同龄人之中表现得非常厉害。比如刘翔,肯定从小就跑步比别人跑得快。

那么后来呢?后来这些人怎么样了呢?或者有很多人都如同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而能够像刘翔一样,拿到世界级比赛的冠军的,恐怕就少之又少了。

为什么会泯然众人呢?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


只靠1%的天赋,没有99%的努力,即便是“天才儿童”也要走向平庸。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从小就聪明伶俐,博学广志,因此声名远扬。

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与孔融的父亲相谈甚欢。期间说起孔融的才学来,无不交口称赞。一名叫陈韪的客人有点不太服气,张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听了抿嘴一笑:“听您老先生这么说,那您小时候一定很了了。”逗得满堂宾主都笑了起来。

孔融从小就是个很有天分的人,从天赋来说,恐怕只会比方仲永高。但是孔融从小也非常努力,后来能够成为“建安七子”之一就是个很好的证据。

诸葛亮也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我们不光要学,而且要不断在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志趣,寻找自己的长处。如此人生方才可能有所成就。

2、方仲永的父亲,不是他最终成才的绊脚石。最优秀的人才,往往是从社会的洗练之中脱颖而出。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方仲永一诗成名,很多好奇的人纷纷“围观”。有的人只是用请客吃饭的方式来测试方仲永,有的人直接给钱来请。

方父一看有好处,当然是每天带着方仲永到处显摆,不让方仲永学习。

王安石先生在文中的本意,也在批评方父不重视方仲永的教育,导致方仲永最终成为一名平凡的人。

但是方父本身应该就是一个大字不认识几个的普通人,道理更不懂几个,放在眼前的利益才是有目共睹的。

马克思就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敢犯任何罪行。"

追本逐利的思想,方父的行为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特性。如果说方父这么做,那么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很有可能也做出同样的选择。

小童星阿拉蕾因为《爸爸去哪儿》而火爆一时,当时的她才4岁左右,可是她的父母已经开始帮她接各种商业演出来挣钱。

当在节目中因被扮演的大灰狼吓哭时,阿拉蕾说出了实话:挣钱养活弟弟。

由此可见,方仲永之父并不是特例,这样的人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方父这样的典型,或者就指的我们自己,或者就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小的时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通过自己的打拼成就一番事业的呢?

1564年出生的莎士比亚小的时候,父亲经营羊毛和皮革等生意,家境富裕。所以莎士比亚到达学龄后能够在学校读书。


到了1577年,他父亲的生意破产,他也因此中断了学业,从此迈上挣钱养家之路。

1582年,他与一位农民之女结婚,三年之后生下第一个孩子。在1587年左右才举家来到伦敦,并在一家剧院从养马的工作开始,逐步接触表演、剧本编写,最终成为一名剧作家、大思想家。

莎翁应该在刚结婚的时候就抱怨父亲没有给他提供读书的条件,又或者在结婚生孩子之后应该抱怨家庭牵制了他的全部精力,又或者在当上马夫之后应该抱怨繁重的劳动让自己疲惫不堪。但是没有,他最终功成名就、梦想成真。

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父母应该帮助自己安排好一切,把小孩子的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妥妥的,这种“啃老”的思想和习惯,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最优秀的人才,往往是从社会的洗练之中脱颖而出。

3、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方仲永小的时候,有父亲管着他,没有让他继续读书。但是他读书识字的基础已经打下,后天只要肯继续努力,恐怕能够阻拦他的只有他自己。

同样的,“学习”作为一种本领,一旦掌握,就可以应用于各个技能的掌握上。

我20多岁去学习的驾照,那时候与我们一起学习的,有一位某学院已经年逾60岁的退休教授。

车友们都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来考驾照呢?

老教授说得很实在:年轻的时候光顾着家庭和工作了,没有出去玩过。现在退休了,准备考个驾照自己开车周游全国。

科目二的上半场是倒杆入库,老教授连续考了四次,每次考试每次都不通过。

第五次的时候,驾校的校长都出面了,直白地跟老教授说,哎呀你看这样吧,你这么大年纪了就别考了吧,我们帮你协调一下,汇报一下你平时练习的情况,有希望帮你直接通过的。

老教授态度很坚决:我现在要时间有时间,要闲钱有闲钱。我一定要考,而且一定要自己考过,不然到时候开车上路了可就没人帮我了。

最终在第五次的时候,老教授考过了。剩下的场地考试和路考都一路顺利通过,两个月后成功拿到了驾驶证。驾校校长高兴地亲自召集教练请老教授吃了个饭,为他庆贺。

学习,本身就不限于书本知识。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学习的,更多的是各种技能。

而老教授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能算晚


李白曾赋诗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只有尝尽人生之苦的人,才更能坚持心中的梦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或者年轻的时候没有刻意去为自己的梦想坚持和拼搏,但是一旦我们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或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是成功。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别让抑郁阻碍你的努力

泯然众人之后,方仲永迷失了,他沉浸在自己曾经的“天才”之名中而无法自拔,在声名倾倒后两眼茫然,甚至因而陷入羞于见人又不知努力的自我矛盾之中,最终形成心理阴影。

这种心理阴影,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可以称为“抑郁症”。

很多人对未来、对自己都有着很高的预期,不过“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这种不如意往往让他们深受打击,转而自我封闭,形成抑郁。

鸵鸟受到惊吓或者伤害的时候,只顾着在那里一卧,然后把头埋入沙堆,似乎这样危险和伤害就远离自己了。


心理打击确实很伤害人,但是受到伤害就停止努力,我们又和鸵鸟有什么区别呢?

努力,就是最好的良药。

今日头条很多条友这样说:你只管输出,剩下的交给时间。

让我们敞开心扉,拥抱失败,就好像我们向往的光明一样。

然后转过身来,继续向着理想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或者才能避免“方仲永式悲剧”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