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听说,“万事开头难”,但是,当一件事真的着手开始做了,你又会发现,后头的事儿,也许更难。
这是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接手新工作,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上手倒是上手了,但是呢,要说追求更进一步,却又无能为力。
最让人沮丧的是,似乎自己怎么努力,都徘徊在初学者的水平,甚至,越往后就越退步,就连维持原来的水准,都变得困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遇到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解决?
今天介绍的《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就研究了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叫乔治·伦纳德,他现在的身份,是一位教育家。在这之前,他在美国空军服过役,并且担任训练飞行员教练。
退役之后,他开始学习合气道,成为黑带五段选手,开办了一个合气道训练班。
从他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职业跨度挺大的,但是也可以发现,他所做的工作,都离不开“教学”这个主题。
所以,他对教和学,积累了不少经验,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
那么,这本书,是怎么解决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刚刚提到的原地踏步的情况,在这本书里,被称为“平台期”。
任何需要学习、练习才能进步的活动,都会存在一个平台期,一路开挂的事情,通常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总要遇到平台期呢?这跟我们的大脑有关系。
普林斯顿大学做过研究,他们发现,人的大脑对行为的控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一个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决定怎么做的,比如,我们学习数学,遇到新的计算题,就需要思考一阵儿才能解出来。
另外一个系统,则不需要思考,只凭借潜意识,就能马上行动。比如,一个熟练的工人,他装配产品的每个步骤,想都不用想,就能迅速完成。
而我们的平台期,就是从有意识的思考,过渡到潜意识动作的这段时间。虽然你自己很想过渡,但是,大脑却不怎么愿意跟你配合。
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大脑里边儿,存在着一个内稳系统,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身体时刻保持稳定。一旦出现了什么变化,它就要第一时间去纠正,给你恢复原样。
内稳系统有多强大呢?
就拿调节体温来说,仅仅是在皮肤表面,就有15万个感知温度的组织,在表皮下面,又有另外1万多个传感组织。它们一天24小时不停地监测体温。
在冬天,如果我们从房间里走到室外,周围突然变冷了,这套系统就马上向身体发出警报,让表皮毛孔和毛细血管收缩,腺体组织和肌肉收紧,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你也会不自觉地搓搓手、跺跺脚,让身体温度回升。
同样的道理,假如你在过去,一直都没有运动的习惯,忽然有一天,决定坚持跑步。
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各种不适应,好像是腹痛,又好像是头晕,喘不过气来,觉得浑身不舒服。这也是内稳系统在起作用。
在内稳系统的眼里,不运动才是常态,你突然跑起步来,它就当作是威胁了。
但其实,你的身体很安全,如果克服不了这些不适,那么,运动就停止了。所以,跑步就难以坚持下去。
了解了内稳系统运作,我们就知道平台期的真相了。
当我们做一件事,总是没办法做好的时候,不要感觉沮丧,也不要怀疑自己的天赋,更多的可能,是到达平台期了。
对这一切感到困难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正对抗着强大的生理系统。
同时,你要提醒自己,在平台期要坚持住,不要放弃,如果放弃了,也就错过再进一步的机会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该如何突破平台期。
要突破平台期,第一步,就是接纳平台期,专注当下要做的事情。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普通大学生突破平台期的故事。
这位大学生叫史蒂夫,他被邀请参加一个实验,内容是,测试人员念出一串数字,然后,他要把这些数字背出来。
试想一下,如果朋友告诉你他的手机号码,你听了以后,要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肯定是有难度的。早就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一次最多能记住7个数字。
最初,史蒂夫只能准确地记住7到8个数字。实验到了第四天的时候,他有所提高了,能记住9个数字。
但是,在这之后,他感觉自己没办法提高了,再怎么样,也不能一次记住更多的数字。
这个时候,史蒂夫就进入到了平台期。
这时,实验人员鼓励他继续挑战,并且给出了10个数字,让他尝试尝试。于是,史蒂夫改变了策略。
他没有像之前那样,硬着头皮一串数字一块儿背。而是把这些数字分了组,对每一组数字,进行了联想,用一些记忆窍门来记住它们。
结果,他把这10个数字记下来了。也就是从这儿开始,他的记忆能力开始提高。
在练习了一百多次之后,他最好的记录,能一次记住40个数字!这个水平,完全能和专业研究记忆的人相媲美。
他的进步还没停止。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史蒂夫一共进行了两百多次练习,这时,他竟然能记住82个数字!这个结果,让实验人员也十分惊讶。
在史蒂夫的案例中,我们能找到什么因素,是对突破平台期有利的呢?
坚持不放弃,是首要的。然后呢,就是要尝试不同的手段,而不是埋头沿着已有的方法蛮干。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乐于挑战自己的精神。要暂时忘记你的挫折,专注地投入到事情本身去。
史蒂夫对实验人员说,自己喜欢上了记住数字的过程,所以,他愿意一直接受挑战。
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书的作者,乔治·伦纳德也有相似的体会。
前面我们提到过,乔治·伦纳德是合气道高手,不过,他是从中年才开始学习合气道的,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大概在学了一年半之后,他遭遇了平台期。
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没有放弃,而是对自己说:“平台期到了,这下我可以喘口气,安心地练上一段日子了。等功夫到了自然会进步。”
给了自己这个心理暗示之后,他就再没有想过自己要达到什么水平,什么时候可以参加比赛,什么时候可以拿大奖。他只是单纯地练习。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进步反而更快了。
乔治·伦纳德还接触过各个领域表现优秀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对事情本身格外专注。
他的一位作家朋友说,自己常常进入一种状态,脑海中是没有一丝杂念的,而在这种状态里,周围的一切,书架上的书本,书房里的书香,都能带来享受。
当他开始动笔写作,就觉得是在记录自己的幸福,无论是字斟句酌,还是文章的布局谋划,他都能在其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还有一位画家,也有类似的感受。
画家说,他很重视日常的工作,坚持每天在画室工作4小时,每周工作5天。只要一开始作画,他就能把其它事情屏蔽,享受作画的过程。
画家还说,“如果不按这种节奏工作和生活,我将迷失我自己。”
往往是这种专注,造就了他们技艺的跃迁。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比如,对于洗碗这种家务活儿,你本来会觉得十分琐碎,不耐烦地想要快点儿完成任务,好腾出时间做重要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多想,只是一个碗接着一个碗地洗,不急不躁地进行每一个步骤,最终就会发现,虽然动作放慢了,却用了更短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突破平台期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耐心,在那些基础、但容易忽略的地方用功。
一件事情,做了很久都没有进步,往往不是缺乏高超的技巧,而是基础打得不牢固。
我们来看看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是有名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声誉很高的作家。但是,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并不多,因为家里贫穷,十多岁就辍学出来打工了。
他在印刷厂当了十几年的印刷工人,工作几乎占据了生活的所有时间。那么,他是怎么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呢?
他坚持在上班前,和下班之后,都挤出时间阅读和写作。他找来了当时一本很受欢迎的杂志,认真阅读杂志的文章,并且,在每个句子下都写上注释。
几天之后,等他对文章的印象快没了,就拿出这些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去还原每个句子。
这样,就相当于自己重写了一遍文章。
文章写好之后,他又拿出杂志上的原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语法错误和表达有问题的地方,一一改正。
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富兰克林发现,自己的词汇量还是不够。于是,他改进了练习方法。
这回,他用诗歌的方式,重新改写了杂志里的文章。
等过了几天,他快要把文章的内容忘光了,就将自己写的诗歌改写成散文。然后,再拿着散文和原文进行对比。
练到这个程度了,是不是应该告一段落了呢?不是。
富兰克林又发现,自己的文章结构有很多不足,他又继续改进了练习方法。
他还是找来了那本杂志里的文章,依旧给文章的每个句子都写上注解,但是,这一次,他将每个注解,都单独写在一页纸片上。
所有注解写完之后,他就把纸片的顺序打乱,把它们放上几个星期。
等他又把文章忘得差不多了,就把纸片拿出来,像拼拼图一样,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他们组合起来,拼成一个文章的框架。
接着,他按照这个框架,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写出来。
完了以后,他才拿出原文来比照,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地方修改过来。
就是这样的练习,使富兰克林写出了《穷理查宝典》以及后来的自传,这些著作,都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看了富兰克林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而这种踏实的智慧,在日本僧人的禅修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印象里,禅师的修炼,大多是诵经、打坐,然而,在禅门中,平常日子里的劳作,比如擦地板、扫地,这些基本的生活细节,也被视为重要的修行。
日本永平寺,是一座有名的寺庙,这里的僧人,对寺庙的回廊扫除,就非常一丝不苟。
打扫回廊地板的时候,他们会换上劳动服装,用最传统的方式,双手把抹布平铺在地面上,然后,弓着身子,在地上来回地跑,边跑边擦。
我们在日本的电视、电影里,看到主角打扫卫生,就是这样的动作。
用这种方式擦地板,劳动量是相当大的,没跑一会儿,就会腰酸背疼,手使不上劲儿了。但是,僧人们可是要跑上数十个来回的。
每隔一段时间,僧人们就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
怎么个彻底法呢?
室内要清洁得一尘不染也就不说了,连室外,也需要细心地清理。
先说寺庙旁边的河,那些掉到河里的枯树叶、还有枝条,他们需要一点一点、一片一片捡起来,直到河面没有任何东西。
整个过程,极其需要用心和细致。
然后是寺庙的建筑和树木。到了冬天,僧人们需要把寺庙屋顶的雪,都扫下来,再把雪堆积到一起。
那些树木呢,则要仔细观察,找出脆弱的枝条,把每个枝条都固定好,防止被大雪压倒。
这些劳作,都是极为日常、繁琐的,但却是僧人们的必修功课。他们就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劳动中,参悟了人生的智慧。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当在一件事上遇到了挫败,是第一时间去寻找那些高超、速成的技巧,还是认真反思,对基本的、细节的工作,给予了足够的耐心呢?
接下来,我们再分享一个突破平台期的方法,那就是:放空心态,随时归零。
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对新知识的吸收,往往比有经验的人要快。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容易被固有的经验所束缚,从而影响对新事物的接收。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剑道大师指导徒弟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听说远方有一位剑道高手,于是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找到了这位大师,希望拜师学艺。
年轻人在大师面前表明了来意,但是,大师什么也没说,就把门关上了。
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来到大师的门外,静静地等待。
一年之后,大师同意年轻人进门了,但是,却不教他武功,也不提传授技艺的事情。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转眼过了好几年。
一天,大师毫无征兆来到了年轻人身后,用竹剑砍向他的肩膀,给他一个突然袭击。这才开始了给弟子的第一课——教他时刻保持警惕。
然后,剑道大师给弟子制作了一把竹子剑,开始教授他剑道。
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这位大师才开始传授弟子武功呢?
原来,这位大师是在等,让弟子有足够的时间,彻底地放空自己。
在我们现代人眼中,这位大师似乎有点儿低效率,还有些故弄玄虚。但是,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要有舍得放弃固有经验的心态,才能走得更远。
本书的作者,在教授合气道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
当时,有一个学生,很早就接触武术了,是空手道四段高手,还开办了两家空手道学校。
起初,大家都认为是他的学习比较快,毕竟有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嘛。但是,这位学生的表现却出乎意料。
练习的第一天,他把自己所学的,都搬到训练场上了。每次做热身运动的时候,他的动作都带有之前练习的痕迹。
甚至,当教练纠正他的动作时,他用以前的经验做判断,认为这样的纠正不合理。
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这让他没有办法消化新的动作和技术。四个星期过去了,那些没有练过武术的同学,比他的进步还要快。
当他看到自己明显落后,他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从那时开始,他才彻底放下以前的经验,每一个动作,都从零开始学起,最后终于走上正轨。
越是高手,就越懂得保持初学者心态的重要。
嘉纳治五郎是柔道的创始人。他年迈的时候,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弟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自己死后,要系着白腰带下葬。
在柔道里,白腰带是初学者的标志。
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当在进步的路上走不下去了,是否忘记了,为自己系上那条白腰带呢?
今天,我们在这儿,分享了三个突破平台期的方法,第一个,是接纳平台期,专注当下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呢,是培养自己的耐心,在那些基础、但容易忽略的地方用功。
第三,则是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
这些方法,不是多么高深的技巧,更多的是平实易懂的道理。你可能会觉得,这有点儿像白开水,有些寡淡。
但是,恰是白开水,才是我们最应该好好喝的。